加个更开心下,我去理大纲啦,爱你们笔芯。
第110章 投雷加更
沈云说话间, 轻描淡写就将自家往几个篮子里放鸡蛋的事情一笔带过。
方可以也从善如流,没有往下追问,只当听了个沈老爷子一次普通的投资失败经历, 表示老人家真是老当益壮哇,祝愿对方屡败屡战。
说方可以对沈城没有丁点好奇心,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毕竟算起来,沈城的《光宗耀祖》还是方可以照见这世间的第一眼,是她第一次在这个世界上完整看完的作品。
——虽然是被迫的。
后面她高强度刷片和世界对齐颗粒度的时候,自然也逃不开这位的作品。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标准的预制菜,不,预制片商业导演。
他最早期的作品在方可以看来是比较拥有个人表达的, 只是此君的作品气质比较抽象。一般而言精致利己、孤芳自赏、吝啬狭隘、自卑自亢、离地悬浮…这些毛病中任一甚至任二, 出现在一部电影中, 那尚且可以做做瑕不掩瑜的文章。
而沈城的自我艺术表达中兼容并蓄,不仅违逆普世价值观,而且充满了其个人对世界与人类狭隘的理解,透着一种深海鱼类的抽象性。
方可以大受震撼。
那两部所谓讲述“人心幽暗处”, 实际讲“拜金女与小镇男”、“大小姐与艺术文青男与现实姐”分分合合的作品, 虽然评论两极分化, 居然也拿到了不错的票房。
不高,但相对于其低廉的制作成本来说赚大了。
方可以一查时间线,当时正好大批量的同题材电影上院线,沈城确实又是该类型里头标新立异的,表达自我思考的一个。
就好像在一群呼唤着“要爱情不要面包”、“真爱至上”的作品中, 沈城写金钱让爱情不堪一击。
时势造英雄!
由此可见, 方可以觉得, 本地观众对电影艺术边界的接纳度果然还是很高的。
此后的沈城似乎深刻剖析了自己出道作品的成功原因,并毅然决然,将被诟病严重的“艺术表达”部分彻底舍弃,一路在商业片道路上策马狂奔。
他善于捕捉行业热点,并且在热点潮流的基础上嵌套、翻新,并搭配其最擅长也是普世度最高的喜剧进行元素组合,甚至连剧本看起来都人山人海,像是一大堆旧产品的打乱重组。
除了内核支离破碎,反转已成执念,剧情逻辑一塌糊涂之外,确实要啥有啥。
对观众的唯一要求,不过就是能手动装卸自己的脑子。
分析之后,方可以就大概理解了为什么此君的每部作品都给她一种相似的腻味。看起来似乎在不断开拓新系列、新方向,实际上内容换汤不换药。感觉导演在设计情节的时候,已经想好了“我知道你们爱看这个”,“也知道你们会骂这个”。
虽然说一部电影拍得不好看的原因有很多种,并不能直接上升到导演本人,但部部都能令人感受到居高临下的蓄意和自罚三杯的体贴,这就难免令人生厌。
今日一见他讲话,果然不负盛名。就和看他电影如出一辙的感受,看了跟没看一样,听了也跟没听一样。
所以说,哪怕是拼好片的导演也是会兜不住自己的私货的。如此想着,方可以更觉得自己拍出来的那些东西,是合乎情理的。
然后方可以决定离远一点,不然连场上的茶歇小点都失味三分。
但记者们像是有什么动态视力捕捉技能,方可以站在背景里当壁花的时候还好,方可以稍稍移动,反而被立即发现。
*
当记者朋友们当场捕获、并要求方可以同样发表对《破晓》的评价时,她手上甚至还拿着半块没吃完的小饼干。
方可以偷偷把沾着的饼干屑的左手藏起来,右手拿起话筒,想了想,说出一句《破晓》中的台词:
“赞美太阳!为我们的太阳干杯!”
方可以说着,甚至眉眼弯弯地举了举手中的话筒,真做了个干杯的姿势。
“我以为《破晓》最大的缺点,就是拉高了我此后对同类型作品的欣赏阈值。”
“哇~”
方可以的话引起媒体的一阵骚动。
“这个评价会不会太夸张了?”记者们议论纷纷。
“刚才沈城导演列举了不少这部作品的缺陷与不足,怎么方导反而一味夸奖?”
“难道说方导是基于与李教授的私交在为其站台吗?”
“那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你觉得《破晓》好看吗?”
“好看?好看那不就行了。”
另一位记者道:“但是方导,李渡鱼监制此次延请的岳晓霜岳导演虽然曾获得过新人导演奖,但此前一直在文艺片领域发挥,作为女导演首次担当主旋律片重任,您不觉得《破晓》拍摄出来不管是选题还是格局都太局限了吗?”
“哪里局限?你不说我都没发现。”方可以一本正经。
“……”
在方可以看来,《破晓》能够让她作为故事梗概的知情人都完全抽离剧作背景之外,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沉浸式享受;能够在结束放映后掌声如雷,久久不绝,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观众或许在第一次观看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分析理论,但他们的本能反应能说明一切。至于后续的详细分析、细嚼慢咽,那是更后的问题。
但人类的好朋友记者都诚心诚意地问了,方可以就再说点。
“或者胶片上还刻着公母吗?‘女’导演拍主旋律,是什么需要特意提醒、单独列项评价的点吗?”方可以咬了下重音,
“实不相瞒,李渡鱼制片曾经邀请我来拍摄《破晓》的故事,但是被我婉拒了。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的拍摄风格比较轻佻,不擅长将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浓缩于一点,我对战争时代的理解过于片面且幻想。
“但我非常高兴看到岳导用其细腻又轻盈的镜头,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好故事,哪怕我曾经看过这个剧本的梗概,我都非常享受刚刚的旅程。”
“我希望如此精彩的作品能够多多益善,这对业界或者观众而言,无疑都是一份礼物。”
在方可以看来,《破晓》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并且预示着一条以剧本为核的发展道路。
在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下,这条道路有很大的可能,制作出成熟且精彩的电影。
很多时候,一部好电影并不意味着是一部成熟的电影作品。
成熟的电影意味着编剧、导演、制片、演员、剧组各方面工作人员、后期到宣发全部都能巧妙地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即使是方可以和靳茜磨合了好几部搭下来的班底,目前也算不上成熟体,只能说大家都很熟悉方可以和靳茜的工作模式。
这与方可以的电影风格有关,也与她和此地整体电影行业的平均状态脱节太多有关。大部分时候,剧组成员都处于“我也不懂导演在干啥,反正导演说啥就啥,唉为啥突然就到这儿了?”的懵逼状态。
这就造成了一旦像之前方可以瘫在家里几个月的事发生,SE也就直接进入半残状态。为了尽早开工维持运转,还不得不中途开了个新项目《千秋》,甚至把孙晶连哄带骗薅过来。
这里头当然不是真有什么方可以不能导而孙导经验丰富能导的缘故,该说法纯粹是哄孙晶高兴。
主要是靳茜和方可以想借机通过相对常规简单的拍摄内容,让SE的剧组人员能多接触不同导演的执导风格,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有更立体全面的思考。
尤其看看纯血商业片导演是怎么拍东西的。
先知道方可以的“繁”,再知道孙晶的“简”。
体验过方可以的“手把手执导”,再体验把孙晶的“流水线生产”。
啊什么,还有个王祥?
王祥就算了吧。
不是方可以歧视广告片导演,而是王祥纯粹就是摄像头型风格,主打一个原汁原味,不加滤镜,全靠AI和原图直出。只要我没有审美,就不会被自己的镜头伤害。都这么久了,不能说完全没有进益,只能说生搬硬套,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