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又向贵妃求饶了_作者:薄荷青提(115)

2019-10-30 薄荷青提

    一袭青衫的公子,撑着柄纸伞,站在湖畔眺望。
    湖对面,是座村落,坐落于天子脚下,离盛京不过百余里的距离。
    这里是太平府的近郊,是受国家政策影响最大的地方,要看政令推行的效果,首先就应该到这附近来视察一番。
    他看了会儿,转身,从高处走下来,沿着泥泞小路往村里去。
    伞檐微抬,眉如墨画,恣意风流。
    一双眸,是望不见底的深幽。温润如玉,爽朗清举。
    哪怕是身着布衣,没有华服修饰,也贵气天成,清贵无二。
    时辰尚早,田间已有农民在弓身劳作。
    十月初,这一季的稻子还未熟透,没到收获的时候。可田里已经陆陆续续来了很多人。
    大多穿着整齐,看上去生活过得不错。
    难道是因为他们平时就这么勤快,连不忙的时候都要来地里,所以能发家致富?
    谢云臣敛目,下了田堤,鞋底踩在被水浸软的泥土里,将鞋尖弄脏,他却毫不介意,大步迈进。
    “大爷,你们在忙什么?”他寻了个田边的老人问话。
    老人年纪大了,耳朵也有点背,由他唤了好几声才听清。
    他转过头,脸晒得黢黑,一脸焦土色,皮肤像干了的树皮,又皱又松。
    “守稻子。”
    “稻子也需要守?”他有些疑惑。
    大爷咧嘴,露出一口掉得差不多的牙齿。
    “给它灭灭虫,施施肥。不守着不行,生怕它收成不好,一点儿都不敢浪费啊。”
    “为什么这么着急?”谢云臣皱眉,道,“小生听闻当今圣上已经下旨削减田赋,十五税一,应该很是宽松,怎的…”
    他张嘴,欲言又止,最后诸多话语化成一抹长长的叹息。
    “造孽啊。”
    将谢云臣上下打量一道,他问说:“小子,你打哪里来?听口音不是太平府人,像北方那边的。”
    雨势渐小,谢云臣收了伞,朝老汉施一躬。
    “小生家乡今年遭了旱,打算来盛京投奔亲戚,路过贵村,便冒昧走了进来。”
    听他是外地人,老汉神色放松不少,不复方才的警惕。
    他掩着嘴,小声说:“小子,看你是个读书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别问这些了。赶紧上京去找你的亲戚吧。”
    说罢,挥手赶他走。
    谢云臣又望了眼田野,心知他们嘴巴严实,问不出什么。
    他道了声谢,不仅没有掉头,反而径直往村落里头去。
    既然在这里探不了口风,那就再去更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看看。哪怕他们一个字都不肯说,看多了,自然也能看出些东西。
    村门口,有棵大树,树身极粗,几人环抱才能堪堪将它围住。
    树底下砌了圈石凳,应该是平时村民乘凉的地方。
    他走进村口,见各家大门紧闭,好不容易瞧着些没关门的。几个妇人搬了木凳,在院子里缝衣服。
    谢云臣轻轻叩了叩木门。
    一个粗衣老妇,费力地站起来,走到门边给他开门。
    “小生路过该处,想向婶婶讨口水喝。”他面若皎月,含笑时,犹如清风过境,能扫除人心头的重重阴霾。
    老妇小儿子和他年纪差不多,见他书生气十足,不由心生欢喜。
    她一瘸一拐走到缸边,用一个缺了口的瓦碗盛了半碗水。
    饮了水,谢云臣擦干嘴角的水。
    又腆着脸道:“小生…肚子有些饿,不晓得婶婶这里有没有馒头?一点就行,我食量不大。”
    老妇面露难色。
    “家里没有什么剩余的口粮,要不小子你再往前走会儿,那儿有个茶馆可以供你吃食。”
    谢云臣眼尖,看到院儿里挂着的玉米。
    他指着那玉米说:“小生不挑嘴,蒸一个玉米也管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