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我喃喃地自语道,没办法不去想这些事。
“我们从不去查数,只是让他们吃上饭,有个地方避难。”
一阵风吹来,把窗子吹得直响,这里要比地下室冷多了。我们踮起脚从人的身体上一点一点迈过去,从风琴边上的一扇门穿过,离开了。
已经接近十一点了,地下室里还是拥挤不堪,但是排队领汤的人已没有了。“跟我来。”莫迪凯说。
他拿起一个塑料碗,端着让一个志愿服务者给他盛些汤。“让我看看你的汤做得怎么样。”他笑着说。
他坐在一群人围坐的折叠桌旁,臂肘和那些流浪汉都碰到一起,一边吃着,一边谈笑着,好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可不行。我也喝着汤,多利小姐的手艺可真不错,汤的味道很好。但是我总也不能忘记这样的事实:我,迈克尔-布罗克,一个盂菲斯和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又在德雷克和斯威尼律师大厦任职的富裕的白人,现在竟坐在特区西北中部的一个教堂的地下室里,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一起,我也曾见过一个白人面孔,是个中年人,一个醉鬼,他吃完后就不见了。
我可以肯定,我的汽车准早已不见了。这样的天我在外面待上五分钟都受不了,不过我向莫迪凯保证过,我要同他在一起坚持到底。什么时候离开,怎么离开,都由他说了算。
“这汤真不错。”他说,“汤的味道,”他解释说,“各有不同,就看你放什么材料,而且做法各地也不一样。”
“我前几天在玛撒餐桌那儿吃的是面条。”坐在我右边的一个人说道,他的臂肘几乎碰到了我的碗。
“面条?”莫迪凯问道,他装作不信的样子,“你的汤里还有面条?”
“是的,一般一个月左右吃一次面条,当然现在许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所以,挤上餐桌并不容易。”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开玩笑,但我可以看到他的眼睛闪现出一丝喜悦。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为没能得到一顿可口的施舍而感到悲哀让我感到有点滑稽。挤上餐桌可不容易,从乔治顿的朋友那里我听到过多少次这样的话?
莫迪凯笑了。“你叫什么名字?”他问这个人。我知道莫迪凯总是把名字和容貌一起记住,他所爱护的这些无家可归者并不仅仅是难民,他们是他的人。
我自然还有一种好奇心,那就是这些人是如何成为无家可归的。我们庞大的社会救助系统中出现了什么问题,竟使这么多的人夜宿大桥下面?
“德拉诺。”他回答说,一边大声地嚼着嘴里的芹菜。
“德拉诺?”莫迪凯说。
“德拉诺。”那个人又重复一遍。
“那么你姓什么呢?”
“没有姓,太穷了。”
“你的名是谁给你取的?”
“我妈取的。”
“你多大的时候她给你取的名?”
“大概是五岁吧。”
“为什么取德拉诺这个名字呢?”
“她生了个孩子总是哭个没完,吵得别人睡不了觉,我就给她喂了些德拉诺牌管道疏通剂。”他一边讲着这个故事,一边搅动着汤。他的这个故事编得挺好,表演得也不错,可是我根本就不信。但别的人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德拉诺本人也很得意。
“后来这个孩子怎么样了?”莫迪凯问,挺乐意逗这个直爽的家伙。
“死了。”
“那他就该是你的兄弟了。”莫迪凯说。
“不,是妹妹。”
“我听出来了,是你害死了你的妹妹。”
“是的,不过从那以后我们可以安稳地睡觉了。”
莫迪凯朝我脐挤眼,似乎他也曾听过类似的故事。
“你住在哪儿,德拉诺?”我问道。
“就住在这儿,特区。”
“你在哪儿过夜?”莫迪凯问道,纠正了我的问法。
“哪儿都可以过夜,这儿啦,那儿啦都行,我认识不少阔太太,她们常常付给我钱让我同她们做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约翰·格里森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