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释什么是《控诉书》,柯希莫说:“我们试着写出一份。”他拿来一个学生用的练习本,用一根细绳拴在树上,每个人走到它面前并把不顺心的事情记下来。各种各样的不满都跳出来了:渔民对鱼的价格,葡萄种植主对什一税,牧民对牧场的地界,护林人对于公产森林;后来是所有那些有亲属坐牢的人和那些被关押的人对某项罪行判决的,一些人为女人问题对贵族的,多得没完没了。柯希莫想虽然是一份《控诉书》,写得这么凄惨也不是美事,他想出一个主意,要求每个人写出他最喜欢得到的东西。每个人重新往那本子写上他的要求,这一次尽是好事情:有人写烤饼,有的写肉汤,有人要一个金发女郎.有人要两个深肤色女人,有人愿意整天睡大觉,有人希望全年可以采蘑菇,有人想要一辆四匹马拉的车,有人喜欢有一只母山羊,有人想重见死去的母亲,有人愿会晤奥林匹斯诸神。总之世界上的一切好事情都被写在本子上了,或者说被画上了,因为许多人不会写字,有人甚至画的是彩色图画。柯希莫也写上了一个名字:薇莪拉。多年来他到处写这个名字。
由此产生一本漂亮的笔记,柯希莫题名为《诉苦书与希望录》。可是当本子被写得满满的时候,没有任何可以递交的议会,因此仍留在原处,被一根细绳子吊着,下雨时字迹被冲掉了,本子被浇得湿淋淋的。这副景象使得翁布罗萨人因为受屈辱而感到心头的压抑,使他们产生造反的愿望。
简而言之,在我们这里也存在法国革命的一切起因。只是我们不在法国,革命没有发生。我们生活在一个事事有因而无果的国家里。
但是,在翁布罗萨同样也发生了大事件;共和军在与它相毗邻的地区进行反奥地利侵略的战争。马塞纳在科拉登特,拉阿普在奈尔维亚山上,缪雷特在科尔尼切河畔,拿破仑跟他在一起,那时只是炮兵部队的司令,因此在翁布罗萨随风而至隐约可闻的隆隆声,正是他打响的。
在9月份正准备摘葡萄,似乎在秘密地蕴酿着什么重大的事情。
挨家挨户地进行串连:
“葡萄熟了!”
“熟了!已经熟啦!”
“当然熟了!去摘吧!”
“去摘吧!”
“我们都去!你去哪里?”
“去桥那边的葡萄园。你呢?你呢?”
“去波里亚伯爵那儿。”
“我去磨房边的葡萄园。”
“你看见来了多少警察呀?就象是落下来啄食葡萄的画眉鸟。”
“他们今年可是吃不上了!”
“既然画眉鸟儿多,我们大家都当猎人!”
“但是那些鸟儿有的不愿让人看见,有的逃跑。”
“为什么今年许多人不喜欢摘葡萄了?”
“我们想晚些摘。可是葡萄已经熟了!”
“是成熟了!”
第二天摘葡萄的工作都静悄悄地开始了。葡萄园里顺着行垄站满了人,但是没有任何唱歌声响起,只是零星的招呼声,有人高声说:“您也来啦?是熟透了!”人们象排着队似地井然有序地走动着,气氛庄严沉重,天空也象是这样,虽然不完全是阴云,可是显得有些低沉。如果有人起头唱歌,他唱半句就戛然停止,因为得不到众人的响应。赶骡人把装满葡萄的篓子往酿酒桶那边运送。以前照例是分送给贵族老爷、主教大人和政府,这一年不送了,他们仿佛是忘记了这些事情。
来征收什一税的收税人,个个都很紧张,不知从哪儿下手好。时间越往前走,越是没有事情发生,就越让人感到会发生什么事情,警察们就越明白必须采取行动,但是又不知道做什么。
柯希莫已经开始在葡萄藤架子上走动,步履象猫一样轻巧。他手持剪刀,不按顺序,东剪一串,西剪一串,然后递给架子下面的收葡萄的男工或女工,对每个人低声说句什么。
警察头儿沉不住气了。他说:“好,那么,是这样,我们稍微考虑一下这些什一税吧?”他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了。葡萄园里响起一种介于轰鸣与尖啸之间的悲壮的声音:原来是一位收葡萄的男工人吹响了一只象海螺似的贝壳,向整个山谷发出警报。从各个山岗上回应起同样的响声,种葡萄的人们举起贝壳当号吹,柯希莫也吹起来,高高地站在葡萄架上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伊塔罗·卡尔维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