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但是我看您不见得能去。”
“我能坐得住的;唉,您尽打岔!这次审判,这桩野蛮的罪行,以后这班人要到西伯利亚去,有的人还要结婚,这一切都会很快,很快地过去,万物都在变,最后是四大皆空,大家都老了,眼睁睁等着进棺材。随它去吧。我也瞧够了。这是卡嘉,Cettecharmantepersonne①,是她打破了我的一切希望:现在她要追随您的一位哥哥到西伯利亚去,您的另一位哥哥就追在她后面,住在邻近的城市里,大家你折磨我,我折磨你,这真叫我急得发疯,最坏的是弄得沸沸扬扬,彼得堡,莫斯科,所有的报纸上都成千上万遍写这件事。哦,您想想看,连我也被他们写上了,说我是令兄的‘腻友’,这种难听的话我真不愿出口。您想想看,您想想看!”
“这简直不能想象!登在哪儿?是怎么说的?”——
注:①法语:这位可爱的姑娘——
“我立刻给您看。是昨天收到,——昨天刚读到的。就登在这张彼得堡的《流言》报上。这种《流言》报是从今年起开始出版的,我很爱听流言,所以订了一份。现在弄到自己头上来了:这才知道那都是些什么样的流言。就在这一张上,这个地方,您念一念。”
她把一张放在她的枕头下面的报纸递给阿辽沙。
她不仅是心烦意乱,简直弄得似乎有些丧魂落魄似的,也许她的脑子里果真搅成一团了。报上这段报导写得很有特色,而且无疑是会使她颇受刺痛的,但也许对她说来十分幸运,她这时候简直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说不定过了一分钟甚至会忘记那张报纸,完全跳到别的事上去。至于这个可怕的案件名声已经传遍全俄这一点,阿辽沙是早就知道的,而且天呀,这两个月以来,除了一些忠实的报导外,他读到了多少关于他哥哥,关于卡拉马佐夫一家,甚至关于他自己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和通讯啊。有一张报上甚至说,他在他哥哥犯罪以后,吓得接受了苦行戒律,闭门隐修去了;另一张则加以否认,反而登载他和他的佐西马长老结伙砸开修道院的钱箱,“从修道院逃之夭夭”了。现在这张《流言》报上的新闻标题是:《斯科托普里贡斯克(唉,这就是我们这个小城的名字①,我把它隐瞒了好久没说)特讯:关于卡拉马佐夫案件》。那段新闻是很短的,没有直接提到霍赫拉柯娃太太的名字,而且所有提到的人都是隐名的。只是报导说,现在就要开审的、轰动一时的要案罪犯是个退伍陆军上尉,无赖成性,好吃懒做,顽固拥护农奴制,喜欢作偷香窃玉的勾当,对某些“孤寂难捱的太太们”有着特别的吸引力。有这么一位“独守空房的寡妇太太”,虽然女儿已经成人,却还人老心不老,竟被他牢牢迷住,在罪案发生前两小时,还答应给他三千卢布,要他立即和她一同逃奔到金矿上去。但是这恶徒妄想能逃脱法网,宁愿杀死父亲,抢劫他父亲的恰恰也是三千卢布,也不愿守着这位孤寂的太太那四十岁妇人的徐娘风韵,老远地跑到西伯利亚去。这篇游戏文章照例以对于弑父的暴行和以前的农奴制表示高尚的愤慨作为结束。阿辽沙好奇地读完以后,把报纸折好,还给了霍赫拉柯娃太太——
注:①按这个虚构的地名隐含有“畜栏”的意思——
“怎么不是我呢?”她又嘟囔说,“正是我,正是我在差不多一小时以前曾提议他上金矿,可现在忽然给我来了一句‘四十岁妇人的徐娘风韵’!难道我是为了这个么?这是他故意这样说的!愿永恒的裁判官饶恕他那句四十岁妇人徐娘风韵的话,那么我也饶恕他,但要知道这是……您知道这是谁干的事?这是您的朋友拉基金。”
“也许,”阿辽沙说,“虽然我还一点也没有听说过。”
“是他,是他,用不着什么也许!我把他赶了出去,……您知道这一段经过么?”
“我知道您请他不要再上您的门,但是究竟为什么,——这个我……至少从您这里没有听说过。”
“这么说,您从他那里听说过了!他怎么说,骂我么,拼命骂我么?”
“是的,他骂您,但他本来对所有的人都常常在骂的。至于为什么您拒绝他上门,——这一点我却并没听他说起过。而且我现在也根本很少和他见面。我们不是好朋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陀思妥耶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