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有名的作家,作品到处都是,所以不会采取这种问话方式,因为大木的书,几乎卖不出去,所以,可能认为是赠阅的。
“到底是谁?请再说一遍。”
“叫林美知子。”
“啊,没印象。没送过她书,也未收到过这样女人的来信。”
对这个名字没印象是真的。
“这位女性就住在东京,到过府上吗?”
“没有。我几乎没有女性崇拜者,如果有这样的事儿,我会记得的。”
报社记者知道大木没什么印象后,好像有些失望。但是,还是问了那本小说的故事梗概,这起事件的罪犯究竞会是什么人等问题。
大木介绍过那本书的梗概后,对此案轻描淡写地谈了几句。
“至于罪犯,尚不了解情况,不太清楚。不过,由于是被勒死的,凶手大概是个男的。”
“如果是个男的,那么,动机会是什么呢?”
“或许是爱情纠纷。这可能是由于地点是祺王寺附近所引起的联想……”此后,又有几家周刊杂志和电视台打来电话,大木成了一时小有名气的人物。
而且,有家电视台说外面书店没有卖这本书的,特意跑来借书。
正如所料,在当天的晚报上,继续报道事件的同时,也介绍了他的那本书。并且,登出了那本书封面的照片。
这时才忽然想起他的一家杂志社约他写一篇随笔和一篇短篇小说。接到电话时,大木暗暗庆幸把书换得真不赖。
(4)
但是,到了第二天,事态有些变化。这是由于报道说,尸体怀疑是从东京转运去的。
大木觉得事倩有些不妙。由于始终认为那个女人是前天在京都那个地方被害的。当时,还在东京的自己,必然在涉嫌圈外,所以才做了手脚把被害人手中的书换掉的。
如果是在东京被害的,会不会受到怀疑。
无论怎么说,当时自己在现常
“会不会在什么地方留下了指纹?”
“是否有人见到了自己在嵯峨的野地里。”
大木紧盯着报纸,仔细读着认为是从东京运到京都尸体的有关报道。证据有4点。
1。在尸体的背部和腹部两处出现死斑。
2。检查被害者所持物品时,发现了半张被认为是被害者死亡时间的11月1日的东京新宿的电影院的门票。
3。那天午后4点半左右,给朋友打过电话,她说是在家里打的。
4。发现尸体时,被害没有穿鞋。周围并没有发现那双鞋。所以,尸体差从现场以外的地方转运来的这一点,大概是事实。
大木陷入沉思。
由于是推理小说作家,知道死斑意味着什么。
死斑是指血液沉淀。大约死后二三小时开始,12小时至15小时变得明显,出现在尸体的下部。最初俯伏的尸体,腹部出现死斑。过5小时左右,移动尸体,仰面放置的话,背部也会出现死斑。
死后至出现死斑期间,如果移动尸体,另当别论。但是,假如出现死斑后,撮动尸体,只要按原样放置,便可以断定尸体被移动过。
其次,是被害者身上的半张电影票。据报纸报道,那场电影从午后12时20分开始第一场,第2场从下午2时35分开始。并且,从那张票的编号查出,是第一场卖出的。
死亡时间大约推测为那天的4点至6点,也就是5点前后。
这样,2点半电影结束后,去京都的话,即便坐3点的新干线,6点才能到。然后到嵯峨还需要30分钟。
而且,最关键的是午后4点半,被害者曾给朋友打过电话。
大木像推理作家那样,展开了各种推理。
“被害者的住所在东京文京区音羽。如果4点半从家里打出电话,即便立即出门,晚上8点才能到京都。”
如果在东京打完电话后,假设5点钟被害,可能晚上运到京都。
“但是……”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山村美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