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攸关的时刻(48)

2025-10-09 评论

    被人遗忘的电缆在大洋深处闲躺了六年。两个大陆脉搏相通只维持了一个小时,两个大陆之间多年无情的沉默又持续了六年之久;美洲和欧洲曾因通过几百句话而相互接近,现在两个大陆又像数千年来一样,由于不可克服的遥远距离而分开。十九世纪最大胆的计划在昨天几乎成为现实,如今又变成神话和传说。当然无人想恢复已成功一半的事业。可怕的失败使大家丧失了信心,扼杀了全部热情。在美国,由于南北战争,人们对此已无兴趣。在英国,各种委员会有时虽然召开会议,但这些会议却花了两年时间来确定一种显然的观点,即海底电缆在原则上是可行的。而且,从学术上的认可到真正行动还有一段谁也不想走的路程。各项工作都像那根被人遗忘的海底电缆一样,完全停顿达六年之久。六年,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匆匆的一瞥,但在电这门年轻的科学中却具有上千年的意义。在这一领域中,每一年、每一月都有新的。发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精密度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仪器也越来越精密。各个大陆的内部空间都已密布电报网,电报网已横渡地中海,将非洲同欧洲连接了起来。年复一年,铺设横渡大西洋电缆的计划已越来越失去其振奋人心的意义,不为人们所重视。重新试验的时刻必然会来临。现在就缺少一个给旧计划输入新鲜力量的人。
    于是这样一个人便突然出现。瞧,正是那抱有同样的信仰和信心的故人居鲁士.W.菲尔特——他已从沉默的放逐中,从众人幸灾乐祸的蔑视中苏醒。他第三十次横渡大洋,又一次出现在伦敦,他成功地用六十万英镑的新资本来执行旧的特许。现在终于出现了长期梦寐以求的、能够装载大量货物的巨轮,即由伊沙姆巴·勃鲁耐尔建造的四只烟囱、两万二干吨级的“伟大的东方人号”巨轮。奇迹一个接着一个出现:这艘大船在一八六五年这一年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因为它也过于勇敢地超越了时代。在短短两天之内,这艘巨轮已被买下,并被装备好去作远航。
    以前极难办到的事,现在一蹴而就。一八六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这艘巨轮载着新的电缆驶离泰晤士河。当铺设工程进展到距终点仅需两天时,由于电缆断裂,贪得无厌的海洋又吞噬了六十万英镑。虽然第一次尝试归于失败,但技术已可确保不会使人绝望。当“伟大的东方人号”于一八六六年七月十三日第二次出航时,航行终于成功,电缆这次把话语清晰明白地传到r欧洲。几天以后,又找到了那条滑脱了的旧电缆。现在两条电缆把新旧世界连接在一起了。昨天的奇迹今天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地球从这一时刻起,好像只有一颗心脏在跳动。人类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可以从地球的一端同时到、看到、了解到地球另一端发生的事情。要是人类现在由于自己能战胜空间和时间而永远很好团结起来,人类便不会一再被那种常常引起不幸的幻觉所困扰,这种幻觉会不断地破坏人类的这种伟大团结,并用给人类以支配自然因素权力的同样手段来毁灭人类自身。

    一九一O年十月末
    为列夫·托尔斯泰未完成的
    剧本《在黑暗中发光》所续尾声
    前言
    一O年,列夫·托尔斯泰着手创作一部自传性质的剧本。后来人们在他的遗稿中找出这部未完成稿,以《在黑暗中发光》为名出版并搬上了舞台。这一部没有完成的剧本(从第一场起就可以看出)并没有说明什么别的问题,仅仅是极为真切地表现了他的家庭悲剧。显然,他是在为深思熟虑过的出走行动作自我辩护,同时也是对他妻子的宽恕,这是表现一个人在深刻的精神危机中保持完美的道德平衡的一部作品。
    尼古拉·米竭拉也维奇·萨棱错夫这个形象显而易见正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化身,而且这部悲剧中只有极少的地方可以被认为是杜撰的’毫无疑问,列夫·托尔斯泰构思这样的一部悲剧,目的就是把自己生活的必然结局事先写出来。但是,不论是在这部作品中,还是在真实生活中,不论是一O年那个时候,还是在十年后的一九OO年,托尔斯泰都没有找到下定最后决心结束这一切的勇气和方式。
    正是由于这种意志不坚的将就态度,使这个剧本的创作中途搁笔,成为残稿。在最后的那个片断中,主人公完全无能为力了,只是哀求着,把双手伸向苍天,祈求上帝帮助他结束这自相矛盾的生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斯蒂芬·茨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