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相信我,她确实这么说过,在日记中她就是这么写的。我给你看好了。”
高蒂尔太太几乎是从椅子上弹起来,疾步走到阿曼达身后的墙边,取下一幅带框的凡尔赛宫彩色画,墙上露出了一只金属保险箱,和鲁兰神父那个一模一样。高蒂尔太太迅速拨转字盘,很快打开了。她伸进手去,取出了一本廉价的蓝皮学生笔记本。她一边翻看着一边回到沙发前。“日记共有两本。这一本记录了她早年的生活,另一本和山洞发生的事有关。给你,自己看吧,懂法语吗?”
“懂。”
“先看一下我打开的第十三、十四页。”她把日记本递给阿曼达,“慢慢看吧。”
两页横格纸上写满了伯纳德特的斜体字迹。阿曼达的视线在日记本上移动着,发现自己拿日记本的手怎么也无法静止不动。
在这里,一切都在这里。这位孤独的被抛弃了的小女孩,在羊群中看到基督耶稣3次,看到圣母玛利亚6次,的确是一个感情极不稳定的精神病患者。
“我非常需要这本日记,”高蒂尔太太从她手里拿过日记本,阿曼达抬起头说,“我想把它买下来,我情愿倾我所有来买到它。”
“不!”高蒂尔太太说。
“您是担心鲁兰神父和教会吗?他们又能说什么呢?”
“他们无话可说,当然也不会把钱收回去。他们花钱买伯纳德特的日记,日记已经到了他们手中。如果伯纳德特愚弄了他们,这跟我有什么相干?”
“那又是为什么?您干嘛不卖呢?”
“我并没有说不卖。我只是说卖它不光是为了钱。尽管我不像他们所说的那么富有,可我自己也用不着需要那么多钱。我所操心的是我侄子的前程。因此,我需要一大笔钱,送他进一个好学校,替他交学费。不过这还远远不够,他想到美国现代化的大学学习生物化学,这是他的梦想。或许他有希望通过正常途径申请入学,并获准。不过我听人说,有时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我只想他的前程有保障,很想让他能进美国的一所大学读书,譬如你们的芝加哥大学。如果你能——”
“当然,我愿意帮忙,”阿曼达说,“如果让的成绩过得去的话——”
“他的成绩非常好,”高蒂尔太太打断了她的话,“他非常聪明,我拿给你看。”
她说完跑出房间,很快拿着一份材料回来了,她把材料在阿曼达膝头上打开。
“你自己看看吧。”高蒂尔太太自豪地说。
阿曼达迅速浏览起让在学校的成绩报告和各科教师赞赏的评语。很明显,这位年轻人确实很聪明。
阿曼达笑着把材料还给了高蒂尔太太,“看得出来,他确实非同凡响,”阿曼达说,“这没问题,我可以推荐他上芝加哥大学。我可以答应——”
“你必须保证,”高蒂尔太太说,“为此,我答应把日记卖给你。”
“保证什么?保证他进芝加哥大学,还是同类大学——还有什么?——我付他的学费?还保证什么?”
“这,没那么多。我只要求你保证让他去那儿上学。我要为他创造机会。”
阿曼达激动得红光满面,“您的侄子一定有机会,我向你许诺,给我日记吧,我保证——”
高蒂尔太太把日记本放进了保险箱里,重新锁了起来,“口头保证不行。公事公办,得有一个书面保证。我作为卖方,你是买方,咱们得签一份合同。”
“怎么都行!”阿曼达喊了起来。
“我去请阿巴底先生——”
“谁?”
“我的一位老朋友,是位退休的律师。凡事都得履行法律手续,我请他起草一份合同。”她说着朝另一个房间走去,“请你稍等一会儿。”
阿曼达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在起居室里走来走去,脑子里迅速思索着这个巨大收获的意义。首先,肯的病情会大有转机。她将把日记给肯看,叫他看个明白,瞧瞧自己如何中邪、如此顶礼膜拜于一个沉于幻想的小孩。肯必然会同意离开卢尔德,立即回国去动手术。只要他获救有一线希望,他就能获救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欧文·华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