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是:这四人都要「消去」。爱伦坡所说的X并不在其中。”
我停下来,看看U君的反应。他又在假笑,装模作样一番之後,目光落在手表上,说道:“时间约剩十分钟。”
真是面目可憎!我暗暗咒骂。
“接下来是营区那四人。”
我努力保持语气的平静,继续使用“消去法”。
“洋次和小笑在下午两点四十分虽无不在场证明,但当大助回来时,也就是两点五十分时,他们确实在营区。其间只有十分钟,绝对没有人能够从吊桥那边赶回来。再看看大助跑回来的路线吧,他也要花二十分钟。倘若经过「岔路A」,花的时间更多。因此,这两人可以排除。
“至於大助,也是相同。若他在两点四十分犯案,则再怎麽跑,也不可能於两点五十分到达营区。
“最後只剩阿荣。故事中提到他发现了奄奄息的行人——但此段对於时间只字未提。这也就是说,在时间上,他的不在场证明并不成立。当大助走山脊路,回去讨救兵时,阿荣也许正好从【岔路A】来到山脊,然後走到吊桥边,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杀了人之後,便下山走到河边,如此解释亦无不可。”
卑虽如此,故事中却有“阿荣在钝钝河边发现行人”的场面,其中所用的文字词句,会让人想不到他就是凶手。假如阿荣即为真凶,那麽这个U君最初所发的豪语“严守公平游戏的规则”,不就破功了?显然他对“公平游戏”没什麽概念嘛!
“那麽,问题就来了。”
虽然觉得有点不对劲,但因时间快到了,我不得不急著说下去。
“就不在场证明而言,凶手只可能是阿荣,那他是如何将行人推落断崖的呢?”
为了解除痛苦,我灵机一动,想出一条傻计。
“哼,其实,要杀行人,根本不用亲自跑到对岸去。”我说。
“怎麽说?”
“阿荣的背包内不是有钓具吗?钓具里面有扣竿,只消在钓竿上系一条坚韧的长绳,再把一块像棒球那么大的石头绑在绳上……”
“然後用力一挥,石头正好击中行人,是吗?”
“正是。不对吗?”
U君一扭脖子,以复杂的表情说“是”。看样子,我好像猜错了。
“那么,也许是这样……”
一不做,二不休,已经骑虎难下,乾脆……我心念电转,又生一计,於是说道:“那吊桥不是还剩一根缆绳没断吗?抓一条蛇,使之沿著缆绳爬过去,於是行人吓得……不行,此计不通,因为行人应该一点也不怕蛇。
“那麽,此计如何?抓一只野鼠,在鼠脖子上绑一条长绳,使之循著缆绳爬过去,然後骗行人说要救他,叫他紧紧握住那条长绳。愚蠢的行人照做之後,这边就用力一拉,於是行人失去平衡,掉落……”
愈说愈荒唐了。老实讲,我对这类“物理性诡计”,是既不喜欢又不擅长。说不下去了,我只好耸耸肩。
“你可真是智计高超,花样百出啊!”U君眯起双眼,状似愉快已极。
“可惜全猜错了。你所出的这些鬼主意,现实上是否可行呢?这且先摆一边,容後再说。但是,光「推落」这一关,你就通不过了。行人确确实实是被X的手给「推落」的。他在临终之际所讲的台词,绝非「谎言」,也无「误导」,这一点在旁白的文章中,已写得清清楚楚。”
“哼哼!”
“行人乃被X亲手推下断崖,这也就是说,X在两点四十分那一刻,确实身在钝钝桥北侧山崖的凸出部分,并亲自用手将行人推落悬崖。”
“但那样就……”
“时间到!”
无情的宣告一出,找只好闭嘴。
U君抬起左手,再度确认时间,然後将“解答篇”的原稿递给我,并说:“请过目。”
10、解答
☆无论在时间上或物理上,伴大助、阿佐野洋次、阿佐野笑、斋户荣等四人,都绝不可能犯下此案。又,在作者直接告诉读者的旁白文章中,已明白表示纶太郎和武九不是凶手X。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绫辻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