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风云(1939-1941)(265)

2025-10-09 评论

  “你一定得回国,”他嚷着。
  “我一定回去。啊,我起誓一定回去。”
  “我在那儿等你。两个月!”
  他到自己的岗位上去了。推进器把海水翻腾得瑟瑟作响,这条黑色的低矮潜艇就在蒙蒙细雨中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呱!呱!呱!鸥群凄厉地尖声叫着,展翅跟着艇尾正在消失的波迹飞去。
  娜塔丽沿着码头匆匆地走了。她走过德国秘密警察,走过排队等待逃命的犹太人——那些人眼睛直直地朝一个方向注视着,那就是他们必须通过的浮桥旁那张桌子:那里,葡萄牙官员正和那三个德国人一边核对着证件,一边大声笑着。娜塔丽的手冒着汗,紧紧地抓住她口袋里的护照。
  “喂,老斯鲁特,”她找到一部电话机好容易才接上线之后说,“我是拜伦-亨利太太。你有兴趣替我买一份早餐吗?看来我有空闲了。然后,亲爱的,咱们就赶到意大利去把埃伦接出来。我得回国。”

  在华盛顿,维克多-亨利被另派到作战计划处去了。他什么指示也没从罗斯福那里得到。人们说,总统是不可思议的,那位海军上校从亲身体验中也开始相信这一点。但是他并没由于这项任命而感到不安,尽管他好久以来一直渴望着并且以为可以得到一个海上的职务。
  他现在已经安于坐办公室,这比什么——比他的双鬓终于开始花白,比他的前额和嘴巴周围的皱纹更加显眼,比他在网球场上更加安详的步子——都更表明维克多-亨利正在起着变化。
  在伦敦和柏林呆过之后,一九四一年一月的华盛顿使他感到只不过是一幅充满了争辩、宴会、纵酒、混乱、麻木不仁和挥金似土的令人沮丧的图景,不祥地酷似沦陷之前的巴黎。经过好长时间他才习惯于这里的灯火辉煌的街道,川流不息的汽车,精致——过于丰富的食品,以及对战争的愚昧和漠不关心。帕格每次同军人和他们的妻子交谈,发现他们只讨论远处的战争可能对他们自己渺小的生活带来的些许好处。海军学校毕业出来的象他那样才具的同学,都正在踏上可以升到将级的海上主要指挥岗位。他知道人们都把他看作一个倒楣鬼,一个由于官运不济而沉下去的新人。他关心过战争,关心过在他看来颇为黯淡的美国前途。可是现在他几乎不再关心什么了。
  海军仍旧象往常那样全神贯注在日本方面。每逢总统作出一项加强大西洋舰队的决定,就必然在海军部和陆海军俱乐部里引起一片愤怒的怨声和狡黠的摇头。他试着谈论德国人,他的朋友们就都对他侧目而视。他们打趣的神情几乎在说:他是个没人理睬的持荒谬成见的人,在就他所知道的次要事务上大事夸张,以便吹嘘他自己的重要性。国会里和报纸上关于《租借法案》大吵大闹的辩论在他看来既不合逻辑,又文不对题。希特勒当时不对美国宣战只是为了适应他自己的计划,仅此而已。对美国人民来说,更配他们胃口的显然是伪装中立,同时开始缓慢地、斤斤计较地帮英国的忙——每朝这个方向迈一步,都要经过一番争辩。这是两个简单的事实,但在唇枪舌剑中它们都被遗忘了。
  帕格-亨利安于呆在作战计划处,因为在这里,他是在另一个世界工作,一个秘密的、很小的、只讲现实不动感情的世界。一月初,他和军事计划处的其他几个军官一道开始跟英国军事人员“对话”。在理论上,勃纳-沃克勋爵和他所率领的代表团在华盛顿是为了视察或采购之类的暧昧使命。表面上,谈判只限于低级的初步探讨,对任何一方都不具约束力,总统、陆军参谋长和海军作战部长对这些谈判也不闻不问。实际上,三月一日,通过这些次会商就正在完成一个书面的全球作战计划。这个计划估计到日本迟早要发现进攻,但是这个协定中关键性的决定立足于四个字:“德国第一”。使维克多-亨利振奋的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团及空军的计划人员都同意了这一点,同时相当出他意料之外并使他高兴的是,本
  登将军和另外两位以为战争快结束了的海军同僚也同意了——而海军的其他人员却仍旧按部就班地以“桔子”(日本的代号)为假想敌人在进行老式操练和演习。
  在帕格-亨利看来,很清楚,日本倘若参战,以它那每年只有几百万吨的钢产量,一旦德国打败了,它是维持不了多久的。然而如果德国人把英国打垮,把英国的舰队拿到手,他们就可以征服一个一个的大陆,越打越强大,日本怎么样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赫尔曼·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