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丽乘电梯上楼去了。斯鲁特碰了下拜伦的胳膊,要他留下。然后,点上他的烟斗,苦恼地喷着冒火星的烟雾。拜伦和斯鲁特阔别了好几个月,在他看来,这个外交官年纪大得和娜塔丽太不相称。他戴着眼镜,眼皮已经松了,那消瘦、苍白的颊上也已有了深深的皱纹。他穿的那套双排钮扣、白垩条纹的深色服装更加重了他那庸庸碌碌、饱经世故的神态;而且他的身材比拜伦记忆中的还要矮些。
“可惜我没时间请你喝杯酒,”斯鲁特说。“我很想同你谈谈。去克拉科夫这趟旅行既危险又没有意义。我打算尽快替你们订下飞机票,离开这里。我估计整个星期的票都预订光了。不过,大使馆可以优待一些。即便需要咱们二人硬把她推上一架飞机飞回罗马,也只好那样做了。可是今晚上不要对她讲。那么一来她就更不好对付啦。”
“好吧。你比我了解她。”斯鲁特摇了摇头,笑了起来。“在这一点上,我可不敢说。我本应当为这趟愚蠢的旅行大为感动——我也确实很感动。然而娜塔丽-杰斯特罗几乎叫任何人也拿她没办法。晚饭见吧。大使馆简直成了疯人院。要是我脱不开身,我就打电话来。”
拜伦在他那间朝布里斯托尔旅馆开着高大窗户的洞穴般的阴暗房间里坐了一会儿,寻思着他究竟干嘛到波兰来。他拿起象牙柄的古董电话筒,用德语争辩了好一阵,总算接通了娜塔丽的房间。
“喂,你在澡盆里了吗?”
“哦,我很高兴你看不见我。怎么啦?”
“我累垮啦。你跟斯鲁特吃晚饭吧,我睡去了。”
“别瞎扯!勃拉尼,你同我们一道吃晚饭。九点钟你来找我一道去,听见了吗?莱斯里给我订的,好象是裴德勒夫斯基①住的套房。简直太好啦。我这儿有个全身的穿衣镜,由两个木雕的棕色大天使举着。”
①裴德勒夫斯基(1860-1941),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一度任总理。
“这边走,”斯鲁特说,“咱们的桌子已经准备好了。”
在布里斯托尔旅馆的大餐厅里,穿着缀有金饰扣的红礼服的管弦乐队正在那里砰砰地奏着旧时的爵士舞曲。这家餐厅论面积、挂的绸幔、白桌布、镀金的水晶枝形灯、茶房的恭顺、蜂拥而来的客人们衣着的华丽、舞池上过早的对对舞侣,都使人恍如置身于欧洲任何一家高级旅馆,这里当然看不到丝毫战争的恐惧。
“对不起,我来晚了。都怪那些犹太人,”他们就座以后,斯鲁特道歉说。“他们挤满了大使馆。我们全都成了管签证的官员了,一直到比德尔为止。天晓得我并不怪他们。只要他们举得出一个亲威、一个朋友,拿得出一封信或任何其他东西,我就给他们办。一本纽约的电话簿,今天在华沙值一千个兹洛提,合二十美元。”
“奇怪的是,”娜塔丽说,“我本来听说华沙到处都是犹太人。到现在为止,我没见到几个。”
“嘿,这儿有的是,没错儿。这个城市有三分之一是犹太人。”说到这里,一个穿燕尾服的侍者头儿哈着腰送上菜谱。斯鲁特用波兰语同他交谈了好一阵。娜塔丽带着钦佩和羡慕的神情倾听着。
“莱斯①,学起来很难吗?有朝一日我也试试看。”侍者走后,她说道。“我们家里每逢谈起什么不愿让我听懂的话,就用波兰语。我恍恍惚惚觉得回到了儿童时代。然而这个地方对我是这么陌生!真是奇怪极了。”
①莱斯是莱斯里的昵称。
他们吃了非常可口的熏鲑鱼,一种做得十分别致的鸡蛋,和烤得很硬的肉。当别人喝着上好的法国酒时,斯鲁特不断地用个顶针那么大的玻璃杯干着棕色的波兰伏特加。
“莱斯里,你可要醉个人事不省啦,”娜塔丽的语气里欢快多于劝阻。
“每杯才盛那么一点点,”斯鲁特说,又从瓶子里斟上一些。“即便你不来,今天我也已经忙坏了——你这个糊涂虫!”
他们彼此相视一笑。拜伦恨不得回去睡觉。斯鲁特望了望他,然后,出于礼貌,只好又说了下去。“嗯,对啦,这真是个历史上的谜。三百五十万犹太人究竟怎么会移居波兰的。这是个如此四分五裂的国家,你总以为他们会选择一个更稳定的国家吧。我倒有个理论,我很想知道埃伦是怎么个看法。”
“莱斯里,关于我们这些波兰犹太人你有什么理论?”娜塔丽咧嘴笑着说。
“是这里的四分五裂的状态促使他们移居进来。想想看,一个有差不多一千个男爵的政府,随便哪个男爵都可以对立法行使否决权。若干世纪以来,他们就是这么凑合着过来的。难怪波兰不断地分崩离析!嗯,犹太人只要能单独和个别的贵族作出安排,他们就至少可以在这里生活、耕种和工作。不必害怕国王的压迫。”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赫尔曼·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