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布鲁克一仗使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深信,隆美尔有超人的本领,凭他一双赤手空拳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对供应方面的抱怨只不过是一个头牌女角的任性发火。为他提供补给的压力也就放松了。随着隆美尔向阿拉曼推进,以及八月下旬发动的一次功败垂成的进攻,托布鲁克的掠获逐渐告民补给仍然不见到来。他的显赫名声使他陷入了绝境。
英国聚集力量托布鲁克失守对英国方面产生的效果恰好相反。
丘吉尔当时在华盛顿,罗斯福问他需要什么帮助。向来不知害臊的丘吉尔张口就要三百辆谢尔曼式坦克。这种坦克是美国军队中最新式的武器。罗斯福不顾军方的反对应允了这一要求,而且额外又加了一百辆格兰特式坦克、许多新式的反坦克炮以及其他物资。一支十万火急的大型护航运输队立即启旋,取道好望角驶往埃及。护航运输队于九月份卸船,单这支运输队运载的军火和补给品就超过非洲军团拥有的用于阿拉曼战役的全部物资。当时,英国也从地中海大力重新装备蒙哥马利。而且,波斯的炼油厂以及驻在巴勒斯坦的后备力量都随时可以动用。
事实上,这已不成为一场较量了。隆美尔为此大受指摘,说他本该及早从阿拉曼撤兵,避开这一场硬仗,因为英国集结的力量越来越惊人了。
英译者按:隆在这里列了一张表,显示出在阿拉曼战役中,英国在坦克、飞机和军队的数量上所占的优势是五对一以上。虽然英国方面的记载中所列的数字未必可靠,但双方实力对比上的一面倒确是事实。
但隆美尔是走不掉的。他的后勤供应情况是那么糟糕,最高统帅部对他是那么见死不救,而马耳他拦阻所造成的损失又是那么大,事实上非洲军团连跨越利比亚所需要的汽油也没有。隆美尔只能按兵不动准备战斗,耗尽他所有的汽油决一死战。过了阿拉曼就是亚历山大港用B是一个比托布鲁克更富足得多的补给基地,再过去就是苏伊士,它仍远远地在向他招手。他多次挫败英国人,他对他们的能耐心中有数。再打一仗,再取得一次胜利,事情仍然是大有可为的!
阿拉曼是英国人经过长期经营的固守阵地,工事坚固,地雷密布。四十英里长的战线从海岸延伸到卡塔拉洼地,那里的悬崖峭壁下面是一大片盐碱沼泽地和流沙,低于海面二百英尺。这种地形,对于英军统帅部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思想状态来说,正是理想的阵地,而隆美尔的沙漠战术在此却无用武之地。
隆美尔在整个前沿一带进行了大规模布雷,纵深达九英里,这些地雷主要是从英军那里缴获的。他在高地上加固工事,节省燃料和军火。他为了得到更多的补给而恳切请求,据理力争,甚至也大发雷霆,他等着让敌人来进攻。但是他的对手伯纳德。蒙哥马利却并不着急。蒙哥马利一开口便是慷慨激昂、声色俱厉,但是在制订计划、指挥作战时却是极端地小心谨慎。艾森豪威尔曾有一次称他为优秀的“按部就班的指挥官”。蒙哥马利要把这次对隆美尔的按部就班的作战准备得万无一失。
埃尔温。隆美尔身体已经有病,健康情况支撑不住了。他请病假飞回德国。战斗打响的时候,他仍旧住在医院里,而英美无敌大舰队已经在大海上乘风破浪,向法属北非进发了。
阿拉是战火冲天十月里的月望之夜,蒙哥马利发起攻击。一千门大炮密集发射,炮弹象凡尔登之战的排炮一样倾泻而下;接着步兵一阵一阵地穿越布雷地带,夺取前沿阵地;地雷工兵沿着纵向狭窄布雷地带一码一码地清除地雷;坦克紧跟在他们后面慢慢移动。这场战争具有桑赫斯特军校战地演习的那种正统性:一场兵力密集、没有想象力、咬住不放的作战。蒙哥马利占有兵力、炮弹和钢铁上的优势,他不想用巧计取胜。我们的部队和几个优秀的意大利师隐蔽在全线深固的战壕里,顽强抗击。到天亮时,进攻在布雷地带被阻止了下来,并受到了激烈的反坦克炮火的围攻。
希特勒命令“沙漠之狐”出院,飞回阿拉曼继续指挥作战。这种双方力量悬殊的战斗激烈地进行了一周。就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不把人命和物力放在心上,蒙哥马利也投入了大量的士兵和坦克,还是未能突破防线。隆美尔出色地进行了反击,他把日益减少、所剩不多的几辆坦克分散到各处出击。实际上,每次反击之前,他都要计算一下炮弹的数量,数一下汽油的罐数。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赫尔曼·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