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定义(28)

2025-10-09 评论

  国际笔会上,阿兰·罗布·格利叶说,现代是核状况下时代的同时,也是超级市场和可口可乐的时代,对于他的这种发言,报刊屡有报道。他在一次座谈会上问日本的法国文学家,为什么只谈原子弹给广岛、长崎造成的悲惨而不说东京大空袭造成的悲惨,得到的答复是很有同感。如果罗布·格利叶向我提出与此相同的问题,我想用下面的话回答他。现在我和他在电视上的谈话,可以略见端倪。
  说日本人只谈广岛、长崎被炸,忘了东京大空袭,这不符合事实。有不少人发动把东京大空袭具体地记录下来的运动。而且他们都是把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灾害和东京大空袭联系起来并给予足够注意的人,对于核时代的今天和明天一直明确地表示意志的人。他们认为,核状况是指从异常庞大的常规武器发展出生物化学武器、人造卫星、集工艺技术文明之大成而达到顶点的核武器为主,反对它,而发出号召,要把从广岛、长崎到东京大空袭,以及各地方城市的空袭惨祸的历史,特别是联系个人的悲惨经历,把如此等等作为一个整体来掌握。

  加里福尼亚大学巴克莱分校的朋友访问日本时,除了新出版的书之外,还给我带来一根带有硕大嫩叶的欧洲栎的小枝,如果用交换树木的朋友回顾往昔的话说,那叫EnglishOak。巴克莱校园有许许多多高矮不一的植物,其中有远近闻名的躯干高大的巨树桉树,有特别显眼的橡树。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女教师宿舍进门处一年到头总是盛开的常春花,以及对着宿舍房间的中庭里的巨大欧洲栎树。上午倒是名副其实的加里福尼亚晚秋的晴天,但是一到黎明时就刮大风,那风好像往下砸的一般,这只此一棵的欧洲栎树,那叶子互相敲打的响声简直仿佛一片森林。
  我来的时候还一片嫩绿的欧洲栎,几天之内就使书斋香气四溢,令人倍感亲切,现在那明亮的嫩绿已褪,但仍旧不时飘来上等香茗一般的茶香。
  梅雨期之前的几天,我去日本东北地带旅行,眺望了我以为树木最美时期的树林,因为此时的树叶发育到极佳状态,但是此行主要是想看看青森县的丝柏,也就是青森的罗汉松林。因为同去的不只我一个人,不能进原生林,不过在火车、飞机的移动中心不旁鹜的领略了罗汉松林的美景。
  这几年每当我眺望美丽的大森林时,刹那之间总被某种强迫观念俘虏。我在《新人啊,醒悟吧》里,坦诚地写了自己希望长久地欣赏德国那雄伟辽阔的大森林,以及仿佛被它迷住般的思绪。“从‘黑森林’边缘的黑森林山的斜坡俯瞰莱茵河,在古老的大学街弗赖堡根本没有冬季寒意的阳光中,去郊外滑雪客人饭店用午饭,眺望着已经落叶的山毛榉、橡树、枞树大片树林,我眼前出现了这些森林被核弹炸成一片火海的幻觉。”
  如果说出现这种幻觉是病态的,那么,这也许是无可奈何的吧。不过,美苏之间一旦发生核战争,可以想象到,我国的航空自卫队、海上自卫队可能参与美国核战略一部分的封锁三大海峡的直接行动。苏联为了打破津轻海峡的封锁,发射核导弹难道不是后果残酷却是极其自然的结果么?如果想到,150年、200年树龄的罗汉松林被大火吞没,也并不是乖离现实的胡思乱想吧。
  想的首先不是人口众多而且集中的城市,而是最具实感的森林,如此性癖,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四国①的森林山溪有着强烈怀念的缘故。
  ①四国岛,即古代的阿波、濽岐、伊予、土佐四个古国的总称,现在的德岛、香川、爱媛、高知四县——译注。
  但是,自己这种想法,最近曾经几次受到来自意料之外方面的提醒。说什么,核武器破坏城市,暗示这只是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但自己常想森林着火,这无意识的深处使人感到树比人更重要,虽然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但使人为此感到不安云云。对于这一点,我本来是有意识地克服——然而一直是这么生活过来的——却一直没有战胜它,这也悄悄地反映了人一般倾向于悲观主义的内情。
  我得以反省这种思想是因为有了契机。这几年来,对于彻底废除核武器的世界范围的市民运动,以及与此相呼应的日本人的市民运动,有各种各样的评论。而且有的现在正在进行之中。特别是文学工作者们,对于签名的声明和集会——最近的表现是指向以“核状况下的文学”为主题的国际笔会——给予集中批评。批评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对于这一点和那个细节的处理还是改改吧,在这个基础上希望大家协调一致才好。总之,不是建设性的批评,而是类似嘲骂。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大江健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