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他仍然抱着“活着丢人现眼”的屈辱感,并对核试验暗蓄着一股怒火而生活的吗?对此,今年夏天,我在广岛所见到的人们,谁也不知道。只有一点事实是清楚的,老人在剖腹之际,准备好的9封抗议书,美国、苏联大使馆以及所有的抗议对象均对之悍然不理。
原子弹爆炸以后,说起广岛的老人,他们失去了所有的家族成员,只有自己残存下来。这不仅只是几个典型的例子,而可以说是十分普遍而深刻的问题。广岛的休憩之家举办的所谓原子弹爆炸后对孤老的救济,实际上是企图直接适应这个问题的一场运动。就是使他们的身体得到康复,好从原子病医院出院。须知这些老年患者并没有去处,而且威胁他们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癌症。那确实是由于原子弹爆炸引起的,和它有着很深的渊源。关于这些癌症的征候我已经表述过了。“上了年纪的,只剩下一个人,年轻的都死了。”这感慨万端的证词我也谈过。我在多次广岛之行中不是听到过对这种反常现象的悲叹吗?他们一面谈着这种反常现象,一面在他们这些老年幸存者眼里,常常蒙上一种与悲哀或愤怒的情感迥然不同的阴影。如果不怕说错,似乎是一种羞耻感在作祟。而我也在这一点上,受到了最强烈的震撼。
在《广岛的小河》第十期上有这样的记载:几个老人没有自杀,也没有发疯,就这样忍受下来,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是原子弹爆炸后最为安稳的三位孤老的生活。无疑对一般人来说,保持他们平静语调这种异乎寻常的忍耐力,大概不能不说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平衡吧。
“我今年72岁。原子弹爆炸时,我在广岛市西口的太田川放水路附近的一家屠宰场做工。时值盛夏,我胸前只挂着个作业围裙。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就那个姿势,仰面朝天地飞到办事处前的水泥地上。在屠宰场是赤脚作业,脚上扎了许多碎玻璃。在各种异常的响动的包围中,我持久地处于一种无知觉状态。
“在昭和21年2月末,我眼睛突然疼得不得了,就到市里的A医院去诊治。眼睛已渐渐看不清什么了。附近医院的医生也都看过了,全是白费。
“直到爆炸之前,我没用过一次药,身体渐渐衰弱下来,去年12月终于作了肝脏和盲肠的手术。结果,知道胰脏也不好。适逢太田川放水路的工程重新开工了,市营电车要在那里通过,谁也不得不离开工地。我不知道有多少次想寻死,可又想这样死也太没价值。我这样劝诫自己,于是就改变了主意。”
后来他的老伴死了,身边唯一的亲人患小儿麻痹的侄儿不久也结婚走了,他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孤零零的人,打发着时日。曾是屠夫的他,自嘲地这样感谢道:“我双眼已失明,又很困苦,还享受着人们的种种恩惠;说烟卷掉了,就有人给拾起来……”。
一位教琴的孤独的74岁的老妇人这样说:“学琴就得学谱,直到现在,一看见谱我就会想到琴。教学也是对从前的知识的复习,就像模仿那样,一遍一遍地去教。一弹起琴来就什么也不想,真是非常幸福。……从租的房子里面出出入入,也非常便利。为了使自己习惯于大楼,稍微费了点儿力。在丧失一切之后,也许能得到点儿什么。在原子弹爆炸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这种滋味。”
还有一个人,仍然是74岁的老妇人,她说了这样一番话:“散步是健身的最好的办法。没事儿就各处走走,人们都说走走好。我的丈夫死在中国东北,妹妹死在冲绳,大儿子战死在中国的华中,二儿子安葬在冲绳的健儿塔里供人们祭奠。现在,我享受着生活保护,给别人家跑外,或者看门,苦心打发着日子。听收音机的费用最让我吃不消。如今,我最后的愿望,就是想到侄儿亡灵所在的冲绳健儿塔去祭奠一下,这可以说是我的一桩心事。”
这些在原子弹爆炸后幸存下来的孤老们,我想只有他们才称得上身处逆境也不自杀的人。还有老迈而又失明的屠夫也没有自杀,那是由于他本身具有坚强的意志;还有一位同是74岁的老妇人,也没有自杀,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同属于原子弹受害者团体,并由此而获得自己解放自己的机会。
教琴的老妇人说:“就剩下我自己了,我也加入了原子弹受害者协议会,在那里我交了朋友。”她各处奔走,为了求得被原子弹爆炸损害的身体健康的恢复而工作着。她这样说:“昭和35年,广岛市皆实町原子弹受害者协议会接纳了我,消除了我独居的寂寞。在协议会里,悲哀也好,欢乐也好,那毫无隔阂的交谈以及远方陌生人的募捐,这些暖人心肺的情谊,使我心头涌起坚持活下去的勇气。”说起“勇气”这个词,被原子弹爆炸伤害了的那些孤老们所使用的“勇气”,即使心灵创伤的程度有所不同,与死去的畸形儿的母亲所使用的“勇气”,都同样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大江健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