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的孩子(41)

2025-10-09 评论

  "哎呀,朔儿,从八岁的梅到患上眼疾的那位十五岁的阿良姑娘,这五人小组真有意思。从横滨乘船出发之时,真可谓'梳双环发髻穿长袖和服'即便抵达旧金山之后,由于感到稀罕,负责照顾的人也没能带她们去购买洋服……
  "直到大家都对日本使团的大人物陈情之后,等到了芝加哥,才终于买了帽子和洋服。早在百年之前的日本女孩儿,是否应该更加因循守旧呀……"
  "'逃散'的那些女孩儿也很老实,可稍微年长一些的姑娘呀,就从明儿手里接过工作做了下去。"
  "小女孩,把好用的石笛给了我。"真木也说道。
  "是啊,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她们就会发挥作用。"明只能表示认可。
  "到了那种关键时刻,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她还是用英语表述得更准确一些。在梅写的作文里,我了解到了这个情况。
  "梅用英语讲述和说写,真是了不起呀!"
  明反问道:
  "不过呀,朔儿,为什么必须要用英语呢?"
  朔又瞪起眼睛似的思考起来。然后,他开始补充刚才说的话,希望能够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爸爸呀,不是经常躺在东京家里客厅的沙发上,看那些与现在的日本人似乎毫无关联的书吗?而且,还会不时大声喊叫着'真有趣!'。
  "有一次,别人都不在家,只有我在家陪爸爸时,便问'那是什么内容?'说是呀,比起书中的内容,其写作方法倒是更有趣……也就是说,有趣是因为'话语'新颖的缘故。
  "而且,还说了一句格言似的话语——'新人'是用'新话语'制作出来的。
  "现在,读了梅的书信和感想文,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想不到这样的内容竟然是用明治初期的古老日语写出来的。"
  "那么,在现在这个时代,英语世界的那些人,就比用日语思考和写作的人优秀吗?"
  朔再度瞪起了眼睛,然后说道:
  "梅在用英语表述和写作的过程中,比起当时生活在日本的女人……甚至男人,她都算是'新人',难道不是这样吗?
  "而且,她还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教育日本的女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既教授英语,又普及作为'新话语'的日语。
  "因为,如果只有自己是'新人',那就无济于事。"
  6
  明认为,朔说的这番话很有意思,却也有一些费解之处。不过,梅自八岁远渡美国,在此后的十年间,使用"新话语"说(听)、写(读),最终成为"新人",这倒是一如朔之所言。
  "梅在旅馆里很害怕黑人服务员,在剧场观看黑人合唱团的演出时,据说也很惧怕,怀疑黑人真是这个世界上的生物吗?……"
  "因为在梅用英语写的文章里,有thenegrominstrel①这么一段文字嘛,是由白人扮演黑人的小节目吧?"
  "可是,如同黑人一般的装扮使得梅感到害怕,那也是事实吧?"明说,"几年之后,梅与照顾自己的那户人家的一对黑人夫妇佣人曾详谈了一次,从内心对那对夫妇产生了敬意。当我读到梅写的这一段文字时,觉得非常喜欢。"
  "并不是'暂且',而是已经完全成了'新人'。"说这句话时,朔的眼睛已经不再瞪视着。
  真木从奶奶的水彩画中,取出梅与黑人老夫妇谈话的那幅图画来,是"在朗门家与佣人夫妇交谈的梅"。
  于是,"前往一百零三年以前的美国的何处?"的答案就定了下来。
  7
  "三人组"特地在柯树的树洞内躺了下来,却迟迟不能进入梦乡。在这三天里,大家一直在讨论,倘若真的见了梅,该和她说些什么?朔把答案翻译为英语,明将其仔细誊写在卡片上,分给三人各自带上。
  其中最为清晰的,是真木提出的问题:
  "梅君,你弹奏什么曲子呀?"
  明在书中发现梅在美国学习弹钢琴,便告诉了真木。
  真木此时没有收听FM节目,而是小声朗读着卡片。在以往放置便携式收音机的枕边木台上,现在放着装有鼯叔叔烤制的比萨饼的提篮,这提篮被用纽带与真木的手腕连接起来。
  明准备提关于"勇气"的问题:
  "你是从日本前往美国留学的最早也是最小的女孩儿。梅,你是怎么产生出那种'勇气'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大江健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