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这个数字我们双方都接受,争论点在于以此计算出来的宇宙年龄。若以这个数字计算,宇宙年龄只有八十亿年左右。以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可以推得太阳系与地球的年龄约为四十六亿年,这点没有问题,令人在意的是银河年龄。推求银河年龄的各种方法中,目前精确度最高的方法是借由球状星团的年龄来推定。球状星团指的是诞生时间相同、重元素少的小行星集合。质量大的行星会随着时间消失,若以脱离主星系的行星寿命为理论模式计算,便能推得球状星团本身的年龄。以此推定球状星团的年龄为一四〇±二〇亿年,也就是说,这比用哈伯常数求出的宇宙年龄还久远。或者还有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推测银河年龄的方法,这是基于铀和钍的相对含量比,反求银河必须于何时诞生。当然,这种方法必须考虑到星球自爆炸诞生而开始提供重元素的时期,以及星球被吸进太阳系后停止提供重元素的时期,解明元素转换的过程。以此法推算出的银河年龄为一五〇±四〇亿年,竟然还是比用哈伯常数计算出来的宇宙年龄久远许多。这个矛盾该如何解释呢?我和一石博士在此有了争议。”
“噢,原来是这样。”刑警已经放弃做笔记了。
“我对这个矛盾的看法是这样的。基本上,单一的哈伯常数是否适用这整个宇宙呢?我对测定方法和数值本身没有意见,但那不过是观测百兆秒距离内的宇宙所得的结果罢了。我认为如果以千兆秒距离以上的宇宙规模来看,哈伯常数应该也会随之改变。而且已有研究报告为我的说法背书。那份研究报告显示,以重力透镜观测从类星体(*类星体<Quasar>,二十世纪新发现的一种在极为遥远的距离之外,形状、性质与恒星类似,具有高光度的天体。)同时发出的两道光线受重力扭曲的程度,求出位于千兆秒距离的哈伯常数,所得的数字低于五十。听说这份研究报告的结果之后,使我对自己的假设有了自信。但是那个排骨男,不……,我是说一石兄……”法金教授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他想要拿出宇宙常数那种过时研究的产物来解释,我真是不懂他在想什么。宇宙常数能够产生未知的宇宙斥力,如果将它代入宇宙方程式中,确实能够让宇宙保持稳定,延长宇宙年龄,以远方银河或是重力透镜求得的数字也会趋近计算结果。可是啊,那不过是特意使它合乎逻辑罢了,为了使理论与结果相符合而提出缺乏根据的常数,这并不是研究员该做的事,即使是第一位提出宇宙常数的爱因斯坦也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当我一提出这点研究常识,他就骂我是个不懂事的……金、金橘头,还说……,呃……,哼,就算他头顶还剩了几根毛,话也不能乱讲吧。所以我才对他大吼,说要杀了他。哼,这明明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我才没有错!”
5
自埋首阅读中抬起头来,我招来服务生再点了一杯热咖啡。我还没有厚脸皮到只点一杯咖啡就在咖啡店里赖着一个小时以上不走。
小说中持续描述刑警们如何一一调查与遇害的一石博士相关的人物。那些关系者以宇宙物理学的研究员为主,刑警每调查一个人,就会出现与法金教授交谈时相同的情节。各个研究员会针对自己的研究主题论述,我猜作者似乎是想从中告诉读者,他们是否与一石博士处于对立的立场。
“宇宙泡沫结构”、“摇晃”、“大引力子”等理论接连出现,光是一一阅读那些说明,就要耗费许多精神。不过我觉得那是甜蜜的负担,这让我有一种正在接触理科世界的喜悦。
法医检查了一石博士的遗体,发现果然有人刻意使他的血管老化。在这段描述中,从未听过的医学与生命科学专门术语也如洪水般袭来,令我感到非常畅快。
四处调查之下,警方发现这间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正在进行一项规模庞大的计划,那就是隔离培育理科人。而这项计划的主导人物正是一石博士。
这一段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定更仔细阅读。
6
“能不能请哪一位仔细说明这项计划?”县警总部的刑事部长问道,这起命案不是光靠搜查一课的一个小组就能够处理的。
刑事部长的面前是一张圆桌,围坐着来自各自研究小组的十多名研究员代表,其中并没有人立即回答刑事部长的问题。不久,一名坐在中央的研究员起身,他就是研究所的副所长恩田博士,是分子生物学界的权威。而所长则是身故的一石博士。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东野圭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