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
想起了这两小时剧场的赞助商是汽车生产商的时候,我向着海双手合什。
(原文初发表于“临时增刊小说现代”1993年11月号)
杂谈感想
把推理小说移植到电视、电影或舞台剧等其他媒体上,不论是否经过改编,都可以对读者和作者带来一些好处。对于作者方面来说,在可以扩阔读者层面和数量的同时,也能够增加作品与作者本人的知名度,而更直接的得益,当然便是版权收入的可观增长。至于在读者方面来说,以声音和影象作为故事的表达方式,可以为一些对文字小说产生抗拒或有所限制的读者,带来欣赏原著作品的机会和乐趣。然而,所谓有其利必有其弊,推理小说以电视、电影等形式出现,也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限制。
首先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来自别具魅力演员的精彩演绎,再配以感人或震撼的声音和画面,效果的确比纯文字小说来得吸引,当遇上富紧迫力情节的时候,间不容发的流转进度更能扣人心弦。但观众在享受画面飞跃的同时,却未必能够细心的进行思考和推理,而以推理小说一向崇尚的公平原则来说,缺乏文字的细致描写,单凭镜头下一闪而过的情景,也无法让观众可以像侦探般的准确地捕捉重要的线索,从而令观众难以获得跟故事内的侦探一同推理的满足感。
尽管把推理小说影像化的确存在先天性的缺点,但作为观众还是有方法能够克服那些问题,而达致两全其美的效果,那便是在欣赏影画之前预先做好准备工夫,把原著小说预先读它一遍。若然对故事的整体发展先有了基本的概念和了解,便应该更能有效地掌握在画面中出现的细节,那么我们便可以一边感受从视觉和听觉带来的享受、一边仍然能够维持从推理本质带来的乐趣。
至于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假如要创作能够被映像化的推理小说,面对的限制其实也有不少。在诡计方面,一人两役的技俩固然未必适合,叙述性诡计更是难以应用于映像上面,例如从文字上欺骗读者某个角色的性别并不困难,但要在画面上达致相同效果则很不容易了。另外,故事的背景资料也不能过于复杂,因为一般剧集和电影播放时间的长短都是有所限制,作者无法像书本那样花费大量篇幅来交代一些鲜为人知或过于专门的资料,而这也可能在某程度上限制了故事或诡计的复杂性。
在本篇小说中曾经提到过,某些推理新人赏项的入选条件之一,是作品必需能够被映像化。虽然这不知是否属实,但假如真的由于这个缘故而导致得奖作品的质素每况愈下,那么便可能得不偿失了。
——香港路人甲
今次是一宗令人毛骨耸然的事件。
在X县切裂町的郊野外,有一处海拔数百米、名为丝锯山的高山。在那里的丛林中,发现了一具尸体。
然而,发现的过程却绝不普通。
两名乘脚踏车到来的年轻男女,正在这里休息和亲热之际,看见了从地面长出了像人类手掌般的东西,再仔细一看,发觉那东西并非仅像手掌,而是一只真正的手掌。
女的惊叫起来、而男的则连裤裆也湿透。
接到通知后,县警本部立即派出了搜查员,而负责指挥这次搜查的人则是我、大河原番三。
在现场掘出了一件接一件的尸体。
虽说是一件接一件,但却并不是埋藏了几个人的尸体,想来尸体多半只是一个人的。
首先是手掌、然后大腿、臂骼……等等相继被发现,而最后找到的则是头部。由于是长头发,所以猜想或许是一名女性。
那是七零八碎的尸体。单是看见掘出来的这个东西便已经觉得恐怖,而没遇惯大事件的乡村警察们都飞跑入丛林内呕吐。
“哼,那样残忍的事……”我以手帕掩着嘴沉吟道。
就到那时,从后面传来熟识的声音。
“噢,对不起,请让我通过。”我回过头来,一个穿上格子花纹的皱巴巴外衣、戴上圆眼镜、单手拿着手杖、头乱蓬蓬的男人,挥开了警方的制止并走入围绳的范围内。
“让他通过吧。”我对警员说。
自称名侦探的天下一大五郎走到我这儿并说道:“你好,大河原警部。”
“我也想到是快要出现的时候了。”
“为什么?”
“说到为什么嘛,你……”我刚想说出之际咳了一声然后说道,“总有这个感觉。”以小说的节奏来说是快要出现了——那不能说出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东野圭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