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60)

2025-10-09 评论

  小说里并没有明确说明滨冈何以成为众人欺负的目标,根据滨冈自己的说法,“就好像某天突然被贴上恶魔的符咒一样”,校园暴力事件就这么开始了。这可说是古往今来所有校园暴力的共同点。虽然他不想屈服,但渐渐地,内心终被恐怖与绝望所支配。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像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60)存在。”
  这是《禁猎地》里的一段文字,可说确实表达了被害者的真实心境。在我担任教职时,也曾处理过校园暴力事件,受害者面对诸多不合理的压迫,只有屈服的份。
  这些伤害随着主谋仁科和哉突然转校而告终。不过,没有人知道他转到哪里去了。传说仁科强暴了他校的女生,因而被送交管训,不过这其中的真假,滨冈他们并不确定。
  滨冈的回忆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后来因为某些曲折,致使他想要调查仁科和哉的事。描述曲折的部分或许具有某种文学意义,不过我想应该和此次的事件无关。
  之后小说的演变,夹杂着滨冈的回忆和访查的纪录。首先揭露的是仁科和哉消失的真正原因。被强暴的女生是某所教会学校的学生,他叫他的狐群狗党把人家押来,在众人的面前强暴了她,现场还有人用v8摄影机拍摄了当时的景况。事后仁科和哉打算把那份未经显影的胶卷,卖给认识的不良帮派,因为女方家长动用所有的人脉,事情才没有闹大。
  就这样,小说的前半费了好一番功夫描写仁科和哉的残忍。至于后半则写到因为某种机缘,主角对版画产生了兴趣,并因而往这条路发展。最后故事的结尾,以仁科被迎面而来的妓女刺杀作结,事情就发生在他即将举办个展的前夕,这一段大家都知道是以真实案件为基础所写的。
  藤尾美弥子以为小说里滨冈这号人物就是作者自己,并非虚妄之说。当然,对一般小说而言,若一概推断陈述者即作者之化身,未免太过无稽。不过,这本小说有绝大部分被认为是基于事实所写,所以这样的推测应该还算合理吧。
  此外,她猜想作者是为了报复从前的过节才写下这本小说,这也不算是天方夜谭。就如她所说的,书中关于仁科和哉的描写,确实很难说怀着多少的善意。那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在写一个艺术家,而是在写一个向往成为艺术家的俗人。从头到尾,他刻意描写俗人的丑陋及软弱面,确实可以解释成是滨冈——意即作者的报复心理所致。
  不过,如果少年滨冈真是作者(野野口修)的分身,那么有一点怎样都解释不通。
  小说里,没有一号人物可以和日高邦彦对得起来。
  当然,如果作者是日高邦彦的话,情况也是一样,里头也找不到像是野野口的人物出现。
  如果就像这本小说写的,野野口修在国中时代遭受同侪的欺负,那么当时日高邦彦在做什么?这是问题所在。他只是沉默地站在一旁观赏吗?
  我之所以咬住这点不放是有原因的。是因为,从头到尾野野口的表现让人觉得,日高邦彦是他的好朋友。
  遇到校园暴力事件,很遗憾的,父母的亲情或老师的开导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只有友情才是最好的武器。然而,目睹滨冈遭受欺负,“好朋友”却只是袖手旁观?
  我可以肯定,这种人绝对不是朋友。
  同样的矛盾也出现在野野口修的自白书里。
  朋友不会夺人妻子,更不会和人家老婆共谋杀害亲夫;而朋友也不会威胁对方,强逼别人做自己的影子作家。
  那么,为何野野口要把日高邦彦说成是自己的“好朋友”呢?
  如果以我现在脑中所想的奇怪念头来解释,这些全部都可以迎刀而解。
  在我看到野野口修因长期握笔而长茧的中指时,那个念头突然一闪而过……

  【林田顺一的话】
  您说的是那件事吗?是这样啊?不过,你想问我什么呢?我想不管你怎么问,都问不出
  个所以然吧?因为,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们的国中时代,那不是二十几年前吗?虽然我的记性没那么糟,不过能记得的实在有限啊。
  说老实话,我是到最近才知道有日高邦彦这么一号作家的。讲起来丢脸,这几年我根本没看什么书,其实这很不应该,因为我们做理发店生意的,跟客人聊天也算是工作之一,不管什么话题,都要能聊上几句才行。不过,我实在是太忙了。会知道有日高邦彦这位作家,甚至知道他跟我同班,也是因为这起事件。嗯,我从报章杂志上得知日高和野野口的经历才唤起了记忆。报纸我大致看过了,吓了一跳,竟然有这种事,还闹出了人命。是,我还记得野野口,也记得有日高这个人啦,不过,老实说,我对他没什么印象。他们两个是不是好朋友?我不是很清楚。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东野圭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