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也有不同的看法,这里略举一二,以备读者参考。2004年9月19日和11月12日《朝日新闻》分别发表了三浦雅士和香山理佳的评论。前者认为:“归根结底,主题在于每一个人所怀有的秘密,不能诉诸语言的秘密、不能互相谈论的秘密。不,秘密本身不是主题。对于怀有不能互相谈论的秘密所带来的悲哀,别人根本无法消除,所能做的无非悄悄并排坐下而已。此乃村上春树独特的主题、独特的旋律、独特的哲学。”后者表示的则是另一种观点:“新作《天黑以后(4)》讲的是少女在一个晚间获得再生的故事。似乎是说如今年轻人的再生和成长已不再发生于同社会相关的场所,而只能发生于在饮食店那种狭小空间所接触之人的范围内。在这里,村上大概想通过即物式描写来正面迎击年轻人的莫名其妙和日本社会的莫名其妙。”
关于本书,最后还需要指出饶有兴味的一点:书中以爱心使姐姐也使自己获得再生的女主人公玛丽,是个会讲中国话的女孩,她从小上的是“中国人学校”,大学是在外国语大学学中文,并且即将赴北京留学。在村上二十几年前写的《去中国的小船》中,“我”坐在港口石阶上,“等待空漠的水平线上迟早会出现的去中国的小船。我遥想中国都市灿然生辉的屋顶,遥想那绿接天际的草原”。现在,去中国的小船终于从水平线出现了,主人公即将朝着中国出发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篇译序中有的观点是在同此书的责任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沈维藩先生电话交谈中产生的,因此不妨视之为我们共同的观点。另外,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小林康博先生和北京的颜峻先生为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音乐等方面的疑难问题提供了热情而极具专业水准的帮助,在此谨一并致以诚挚的谢忱。
欢迎读者朋友指出我笔下的不当之处或同我交流对这部作品的看法。来信仍请寄:266071青岛市香港东路23号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我期待着。
林少华
2004年12月于窥海斋
时青岛海鸥翔集水天一色
23:56
眼睛看到的是一座都市。
通过空中高飞的夜鸟的眼睛,我们从上空捕捉着都市的姿影。在广阔的视野中,都市看上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活物,或者犹如若干生命体纠结形成的一个集合体。无数血管一直伸到无从捕捉的身体末端,血因此得以循环,细胞因此得以不断更新。送出新的信息,回收旧的信息。送出新的消费,回收旧的消费。送出新的矛盾,回收旧的矛盾。身体随着脉搏节奏而四处明灭、发热、蠕动。时近午夜,活动的高xdx潮到底已经过去,但维持生命的基础性新陈代谢仍在不屈不挠地持续着。都市发出地呜呜声作为通奏低音就在那里。没有起伏的、单调的、然而含有某种预感的呜呜声。
我们的视线特别选定光亮集中的一角对准焦点,朝着那个点静静下滑。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海洋。被称为繁华街区的地段。大楼外墙安装的几个巨型数字屏幕虽以午夜为界陷入沉默,但店铺的扩音器还在以夸张的低音无所顾忌地播放着hip-hop音乐①。挤满年轻人的大型娱乐中心。刺耳的电子音。似乎刚刚聚饮归来的一帮大学生。染着艳丽金发、从超短裙下面光溜溜地露出健美双腿的十几岁女孩们。为赶末班电车②而匆匆穿过十字路口的公司职员。尽管已是这个时间,但卡拉OK馆仍在大张旗鼓地招揽客人。一辆外观醒目的黑色面包车以俨然鉴赏市容的架势缓缓驶过,窗玻璃上贴着漆黑的胶卷,令人想起深海中栖息的长有特殊皮肤和器官的生物。两个年轻警察以紧张的神情在同一条街上巡逻,但几乎没有什么引起他们的注意。此时此刻的街头正以其自身原理运转着。季节是秋末。无风,但空气凉飕飕的。再过一点点时间,日期就要变更。
我们位于“丹尼兹”饮食店内。
虽无情调但很充分的照明,呆板冷漠的陈设和餐具,有经营工学的专家们精细计算过的布局,以低音量流淌的无害的背景音乐,训练有素的店员。“欢迎光临丹尼兹”。无论看哪一点,这家店都是由可以交换的匿名性事务构成的。店内近乎满员。
我们环食一遍后,目光落在窗边坐着的一个女孩身上。为什么是她?为什么不是别人?其理由不得而知。但不知何故,这个女孩偏偏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极其自然地。她坐在四人席地餐桌旁看书。一件带帽子的灰色风衣,一条蓝色牛仔裤,看样子不知洗过多少回的褪色的黄色旅游鞋。旁边椅背上搭一件运动夹克,这个看上去也绝不是新的。年龄像是大学新生。不是高中生,但某处仍带有高中生遗韵。头发又黑又短又直。几乎没化妆,类似饰物的物件也没戴。细长小巧的面庞,架一副黑边眼镜。眉间不时聚起显得一本正经的皱纹。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