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21)

2025-10-09 评论

    王后申氏出身于实力派申侯一族,她被夺去正妻地位,所生儿子又被废除了太子地位,申侯当然反感幽王。他与缯、西夷、犬戎等部族共谋,造反举兵。据王国维的说法,造反的核心势力犬戎是后来匈奴的祖先。
    见犬戎等族大肆来攻。幽王急忙令人升起狼烟。而诸侯们一看,“又来了……”没当回事。没有援军前来营救的幽王在骊山脚下被杀死。传说太子伯服也被杀,而褒姒则被掳走。
    周代国都宗周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犬戎族对宗周大肆掠夺,宫殿全被破坏。一般认为,把王的遇害全部归罪到美女褒姒一人身上是不公正的,幽王的统治不得人心才是最大的原因。《诗经》中也有诗歌提到幽王随意向诸侯、诸臣索取土地和人口,说他判案子也是毫无章法,荒唐无稽。
    可以说当时周已经灭亡了。不过,被废的前任太子宜臼还在外公申侯的领地上流亡。据说宜臼在褒姒生下伯服后,感到身处危险,就逃到申了。
    《竹书纪年》中,有幽王十年(前772)王师伐申的记录,不过没有提到这次讨伐的结果。幽王伐申的理由是申侯拒绝引渡逃亡的前太子宜臼。而在这次讨伐的次年,幽王就在骊山被犬戎所杀。受伐的申侯依靠犬戎的武力发动反击,而接受犬戎援助的代价就是宗周的财宝。国都宗周被完全破坏也在情理之中了。
    周推翻殷之后,将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定为副都,并命名为成周。躲在外公家的宜臼于幽王被杀的次年前往成周。
    史家把公元前771年幽王死亡之前周的这段历史时期称为“西周”,次年宜臼移都洛阳并即位后的时期称为“东周”。宜臼称为平王,从武王算起是周的第十三代王,但也可以看成是东周的第一代王。
    东周是一种亡命政权,不言而喻,没什么实力。从两百多年前起,分封于各地的诸侯变得富强的例子并不鲜见。宗家一下子把先祖留下的宗周全败光了,所以也没什么脾气。
    平王在位也有五十一年,但因为太子泄父死得比他还早,于是后来即位的是平王之孙桓王。名义上周是天下之主,但实力却在诸侯或是他们的下属手中。诸侯们无视天子、进行势力争斗的时代开始了。
    孔子所编《春秋》写的是鲁国历史,以鲁的隐公元年为起点,相当于平王四十九年(前722)。从已确认了年代的共和元年算起,时间已经过了一百九十年。史家将此后的时期命名为春秋时代,接下来的则是战国时代。用东周作称呼的比较少见,因为周王室只不过是名义上的,所以称作春秋战国时代更为恰当。

    1
    春秋战国时代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遇害、前太子迁往洛阳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正好550年。关于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区分点有各种说法,不过,不管是哪一种,都认为春秋和战国的争斗性质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春秋是霸主的时代,战国则是篡夺的时代。在春秋时代,所谓“春秋五霸”接连登场。所谓霸主,指的是诸侯会盟的盟主,而争霸就是争夺诸侯会议议长的宝座。
    东迁后的周王室衰落得几乎没有任何力量,但是也没人想取代周天子。而为了拥天子以发号令,诸侯们竞相争夺盟主的地位。
    霸主的愿望是成为诸侯的盟主,带领各路诸侯,入朝拜见周天子。晋文公被承认是霸主后,怕有人不服,就召唤周天子(襄王)到属于自己势力范围的河阳(黄河以北)。周王室被人呼来喝去的,可以说颜面扫地。孔子编纂《春秋》的时候,把这件事说成是
    ——天王狩于河阳。
    在重视礼乐秩序的孔子看来,诸侯召唤王上简直无可想象,但却发生在现实中。孔子深思熟虑地遣词造句,就有了上面的提法。在后世学者中,也有人把这种写法定义为批评晋文公的“春秋笔法”。
    召唤天子是非常没有礼貌的,不过,晋文公并没有取代天子的野心。
    周开创封建制度,正如前章所述,是为了建立“周王室的屏藩”。如果周王室遇到危机,诸侯就立即赶来救援。而且,如果有外部势力进攻周王室,诸侯有义务在半途阻击。鉴于此,周把同族和功臣封到各地。不过,即便有再多的亲戚和功臣,过了两三百年后,他们和周王室之间亲密程度的下降是不言自明的。远在他方、多少代都未曾谋面的亲戚已经不算是自己真正的亲戚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