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30)

2025-10-09 评论

    商鞅之所以能放开手脚采取各种手段,是因为得到了秦孝公的绝对信任。秦孝公于在位第二十四年(前338)死去,随后商鞅立刻垮台。因他制定的法律而遭殃的人数不胜数。即位的惠文君也是如此,自己的随从被商鞅处以刑罚。这位受割鼻之刑、八年未曾外出的公子虔,诬告“商君欲反”,想置其于死地也在情理之中。
    商鞅开始逃亡,但他甚至无法在旅店过夜。根据他所制定的法律,如果留宿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旅店的老板就要受处罚。他一度在魏亡命,魏也是受到商鞅攻打过的国家,所以就把他送还给秦了。商鞅走投无路而起兵,最终被车裂而死。
    杀死商鞅的惠文君在即位十三年时称王,就是秦惠文王。齐威王和魏惠王已经在九年前就称王了。韩也在不久之后效法秦,称王号。谁也不必再对周王室有所顾忌了。
    秦虽杀了商鞅,但依然沿用了他的政策,没有改变统制国家的性质。拥有广阔的腹地是秦的一大优势。西方还有未开发的土地可供开拓,被称为“天府”的富饶的蜀(四川),之后也被秦收入囊中。分家义务之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执行,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地利。
    说到地利,楚也有同样的优势。南方有广阔的土地可以开发,江南亦很富饶。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不是秦国就是楚国。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各自做着不懈的努力。不只是诸侯如此,他们下面的宗亲也在网罗着有能之士。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拥有众多食客已是耳熟能详。战国时代如果能持续再长一段时间的话,可能就会有国家被这样的宗亲(只有楚国春申君不是)或重臣取而代之。
    此时战争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车战变为步兵战,武士直接骑马的骑兵战也成了强有力的战法。骑马是从北方塞外民族那里学来的。和塞外民族接触较多的赵最先采用了骑兵,也因此改换了军队的服装。《史记·赵世家》中详细叙述道,采用筒袖、裤子这样的胡服受到了保守派贵族的强烈反对,赵武灵王下了大力气才说服他们。从马背上射箭是有很强机动能力的新式战法,被称为“胡服骑射”。
    韩国是七雄中最弱的一个。不过出了一个名相申不害,整顿内政,也具备了不可轻侮的实力。
    燕远离中原,和其他六国往来不多。但有辽东、辽西的腹地,拥有的实力也是个未知数。
    齐王由太公望家族变为田氏,但齐和春秋时代一样仍旧是个大国,拥有稷下学士,可以说文化水平特别高。秦国的司马错非常清楚,文化水平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标准。秦国虽然因商鞅的集权主义政策变得强大,但软实力反倒变得薄弱,司马错对此心知肚明。
    4
    在战国活跃着一批纵横家。除了实力的斗争——士兵们互相残杀的战斗以外,外交、谋略方面的斗争也愈发激烈。
    关于外交和谋略,有个叫鬼谷子的人物,他手下还有两名俊才——张仪和苏秦。苏秦取“合纵”之策,指的是为应对超级大国秦,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起来的政策。与此相对应,张仪的做法是,秦和六国中的每一国缔结和亲条约,破坏他们之间的联合。因为联合是横向的,故称为“连衡”(或为“连横”)之策。因此,谋划“合纵”和“连横”,四处奔走致力于外交与谋略的人被叫做纵横家。张仪和苏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也有其他拼命来回奔走游说的二三流纵横家。
    这种现象是在秦成为超级大国后出现的。合纵是对秦的防波堤。苏秦一手促成了合纵的成立,据说他身兼六国宰相。与此相对地,张仪的分化手段也很辛辣。在鬼谷子老师门下学习的时候,张仪始终成绩优于苏秦。然而因为苏秦的合纵,秦在十五年间无法向函谷关以东发兵。强烈的自尊心使张仪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他全力以赴破坏合纵就在意料之中。
    六国中实力最强的是楚,接下来是齐。张仪收买楚的大臣,扶植亲秦派,成功使合纵派尤其是主张和齐同盟的一派没落失势。亲齐派的屈原被流放,后投身于汨罗江。为了使楚亲秦,张仪许诺说,要割让秦的领土给楚国。不过,楚和齐绝交后,秦看到两国若想重新修复关系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就撕毁了约定。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