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人能做的事情。我是太后的儿子,不能治天下。
惠帝说了这样一句话。此后他沉湎酒色,不再关心政治。吕后有一子一女,女儿就是鲁元公主。她让鲁元公主的女儿做了惠帝的皇后,也就是说,让惠帝姐姐的女儿也就是外甥女做了惠帝的妻子。按吕后的想法,她期望吕氏的血脉能在汉王朝血统中越来越浓。但期望落空了,皇后未能产下子嗣。
惠帝在即位七年(前188)后死去。吕后命皇后张氏以他人之子为养子,立为太子。与汉王朝没有任何关系的少年即位,吕后开始摄政。吕后的专横还在继续。非刘氏者本应不能封王,但吕氏一族被接连立为王,连女儿鲁元公主的丈夫张偃都被立为鲁王。
吕氏如此专横,为何手握高祖千军万马的将军大臣们就容忍了呢?这是因为吕氏一族有吕后这个大后台。吕后党中只有一位实战将军樊哙,他是吕后的妹夫,此外再也没有其他厉害人物了。现在只需要等年事已高的吕后死去就可以了。如果为了刘氏而起兵诛灭吕氏,只能招致更多的混乱。值此建国还没多久的关键时期,必须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只要是时间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白白浪费力气。就这样,吕后时代持续了八年。刘氏王如果不娶吕氏女她就不得安心。赵王刘友被强令娶吕氏之女为妻,但他根本不爱这位正妻,而是宠爱其他女子,惹得吕后大发雷霆。赵王被召至长安幽闭起来,不给饭吃,最后活活饿死,这事发生在她死的前一年。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终于死了。吕氏一族中虽然也有吕禄、吕产等人,但根本不是隐忍多时的刘氏武将们的对手。太尉(国防部长)周勃和丞相陈平很快就全歼了吕氏一族。周勃进入军营,下令
——拥护吕氏的右袒,拥护刘氏的左袒!
这是个著名的命令。“袒”指的是脱衣,显露肩膀。强迫他们露右肩或左肩表明立场。军中之人全部露了左肩。偏护、偏袒也被称作“左袒”,就是由此而来。吕后尽管有出色的策略计谋,却根本没有人气。大概是对戚夫人的处理引起了人们的愤慨吧。
然后,宗室中谁将被奉为皇帝成了一个问题。谁都知道吕后拥立的皇帝和刘氏没有任何关系。吕后总想着连皇帝也变成吕氏,但她连这点时间都没有了。
登上帝位的首要条件是外戚要老实本分。已经有了王朝被吕氏搅得天翻地覆的前车之鉴,大臣们首先把这一条作为了选拔条件。
从顺序来讲,应该立高祖长子刘肥的儿子齐王刘襄。他在讨伐吕氏一族时,在地方上率先起事。但是,齐王母亲的娘家有个叫驷钧的人,恶虐暴戾,被叫做“虎而冠者”——穿衣戴帽的老虎——声名狼藉。于是齐王被排除出选拔对象。
高祖刘邦的儿子仍存世的只有次子代王刘恒和末子淮南王刘长两人。按顺序是代王,他母亲的娘家薄氏名声很好,代王本人也因仁孝宽厚的品行而闻名。
吕后死于七月。吕氏一族伏诛后,代王刘桓被迎回长安,九月即天子之位。当时仍然在使用秦历,九月正值年末。十月就改了年号,称为文帝元年(前179)。后来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废秦历,基于夏历创建“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秦历虽然不合理但近百年未改,除了人们已经习惯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一是建国当初是没有闲工夫来处理,二是到了从代王升迁的文帝和他儿子景帝的时代,为了让人民休养生息,采取的方针是不做多余的制度改革。
在即位的第三个月,文帝实施了法律改革,废止了连坐。重罪的场合下,与犯罪无关的双亲、妻儿都被连带的制度被终止,这与人民休养生息密切相关。匈奴问题在后面会专门讲到,但还是要提一下。在高祖的时代,汉和匈奴缔结的是屈辱性质的和约。文帝时代,匈奴同样屡犯边境,但不是大规模的侵略,汉也把和亲作为首要问题。即便如此,汉朝仍然加强了边境的守卫,做出蓄势待发随时远征的姿态。于是匈奴退兵,但其实汉也不会真的动兵。
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是老庄学说,也叫做“黄老”之术,被认为是源于传说中的圣人黄帝直到老子的思想。如前所述,老庄尊崇无为自然,主张不做多余之事,所以对于休养生息的时代是非常适合的;而主张积极改善政治的儒家思想与这个时代并不合拍。文帝的皇后窦氏尤其喜好黄老之道,而儒生辕固生把《老子》评价为“这不过是家人(下仆)的言论罢了”,据说被激怒的窦后就把辕固生关到了野猪圈里。这时是文帝在位二十三年的最后一年,也就是景帝时代的故事,所以窦氏已经成了太后。《史记·儒林列传》中说,景帝出于同情而给了辕固生一把锐利的刀,于是辕固生就用刀把野猪刺倒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