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61)

2025-10-09 评论

    光武帝对军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止了郡兵。这就正式废止了西汉的全民皆兵制,使中央军队直属于皇帝。这样一来,能够调动军队的就只有皇帝了。王莽晚期,赤眉绿林等动乱原因之一,就是各地都有在全民皆兵制下受过军事训练的退伍兵。这是光武帝从自己生活的时代学到的教训。
    2
    光武帝因为故乡南阳和洛阳很近,所以时常回去。据说有一次,亲戚里的老太太们对他说
    ——文叔(光武帝的小名)小时不但很谨慎,人品忠厚好说话,而且又老实又柔顺,谁能想到他竟然做了皇帝!
    光武帝没有故作豪放地去结交他人、增大自己实力,老太太们对此感到很惊奇。光武帝听到这番话后,笑道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这番话可在《后汉书》中看到。所谓柔道,通俗来讲就是不强求。不过既然做了皇帝,就必须施行政治。对军制的改革,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将军们不会抵制。可能是光武帝在付诸实施之前就做好了通气等准备工作。
    在内政的改革中,光武帝屡屡下发解放奴隶的诏书。他从赤眉、绿林的经验教训中感受到,跌到最底层的人们是因为绝望而叛乱,所以决定尽可能地减少最底层奴隶的数量。解放奴隶在光武帝的思想中也是有根据的。此前杀害奴婢无罪,被视为小事一桩,而在建武十二年(35)的诏书中,他规定
    ——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他多次下发解放奴隶的命令,不过也没有遇到什么抵制。大地主也是大奴隶主。只要上报自己已经把奴隶恢复成自由民,朝廷就不会追究此前一直强迫奴隶劳动的事情。解放了的奴隶很快恢复了自由身,但很难找到工作。
    与此相对,建武十五年(39)的土地所有限制政策遭到了很大的抵制。因土地兼并日益加深,光武帝命令调查耕地和户籍。大地主因赋税重,基本上都只申报很少的数量。而绝大多数既非大地主亦非豪强的农民中,佃户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根本交不起税金,但调查开始后就不得不纳税。为此,各地造反又起。
    光武帝巧妙地平定了造反。五个造反者只要杀了一个造反者,就不再被问罪。以此来达到使造反团伙内部分裂的目的。另外,造反发生地的地方官吏不被追究责任。王莽晚期的造反浪潮中,地方官因被问责而走投无路,连他们都加入了造反一方,这种例子并不鲜见。被认定是勾结豪强、申报作假的十几个高官受到了处分,于是造反基本就结束了。
    此后光武帝再也没有进行土地强制调查。这是为了避免触发问题的诱因,是以所谓柔道施行政治的表现。
    东汉初期的三公是大司徒、大司空和大司马。光武帝似乎对这个“大”字很反感。他除去了“大”字,变成了司徒、司空,大司马的称谓恢复为西汉的太尉。光武帝的性格在这方面有所体现。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一向实行怀柔政策的光武帝出兵越南和朝鲜。不过,现在的越南北部在西汉的时候是直辖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朝鲜也同样有四郡。所以,光武帝出征两地绝不是外征。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的人口和户数调查经常成为比较的标准。从《汉书·地理志》中记录的数字来看,此时是西汉的最盛期——全国的户数是1223万,人口是5959万。
    东汉每逢皇帝之死,就会统计户数和人口。光武帝死去的建武中元二年(57),户数427万,人口2100万。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相比,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户数不过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可以想见,在赤眉、绿林、更始的大动乱中死了多少人。光武帝介意“大”字虽说是性格使然,现实中“大”也让人觉得很假。
    作为参照的平帝元始二年统计中,越南交趾有人口74万,比包括长安的京兆略多一点。九真郡16万,日南郡约7万,不成什么气候。从这一数据可见,交趾的反叛对东汉来说是个大问题。而且因为没有卷入王莽晚期之乱,交趾的户数人口可能都没减少。光武帝令马援为伏波将军,讨伐反叛的当地女首领徴侧、徴贰姐妹。建武十九年(43),马援斩了姐妹俩,平定了这个地方,但徴氏姐妹在越南被奉为民族英雄,她们的故事至今仍在传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