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7)

2025-10-09 评论

    所谓“禅让”,就是将天子之位让给德高望重的人。这对后世的学者,尤其是儒学者而言,是最为理想的形态。除了开启世袭的禹,禅让制的中心人物尧和舜被儒学者高度理想化了。撇开这些“理想化”,有种“虚构人物说”认为,尧和舜是后人炮制出来的圣人楷模。
    前面提到的顾颉刚也对尧舜的存在性提出过质疑。《书经》(《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已被确认是后人追加上去的。去除这部分后,《书经》的原文中并没有出现尧和舜。虽然有禹,但根本没有提到传说中禹曾是尧和舜的大臣这件事。
    尧和舜的存在性值得怀疑,但是这个传说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在孔子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了,儒家虽然有可能会把它理想化,但他们也不会创造出这样一个早已存在的传说。我也赞同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观点,认为“尧舜存在说”值得怀疑。
    不过,我们就算否定了尧舜的存在性,也不能否定其中的传承。传承,是统一这一历史潮流的常规表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所以不能忽略传承。
    已有事实表明,有强力(指武力、智力、统率力)人物曾在仰韶期到龙山期这段时间内统一了各个居住区,而这个(些)人物,其名为“黄”。
    大统一是必需的。工具的发达使生产力不断增强,人们开始越过居住区周围的壕沟,开拓耕地。之后就要引来黄河或是其支流的水,这可不是光靠一个小团体的人就能完成的工作,所以就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以及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熟悉水文的策划能力。
    在传承中,黄帝诉诸武力实现了大统一,尧和舜继承了下来,而统一后的大问题就是治水。
    尧是黄帝的直系,而舜则出身微贱。大统一和治水反映出的问题是,要完成如此巨大的任务,比起世袭的首领,更需要有实力的人物。舜以孝行闻名,被尧起用;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虽然叫禅让,但也是让给了自己的女婿,或许还是残留了一点母系社会的影子吧。
    在持“性恶论”的人看来,到了这个信奉实力的时代,舜先是晋升为尧的助手,不久抢了主子的两个女儿,后取尧而代之。
    在尧为帝王、舜为摄政的时候,据说发生了一件大事,即“降四罪”,天下尽服。那么这“四罪”又是什么呢?
    一、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
    二、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
    三、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四、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其中三苗是一个位于江淮及荆州的政治混乱的部族,而其余三者都是尧的重臣。兜曾推荐过共工,但共工把工作搞得一团糟,所以连带着推荐者也被驱逐。鲧治水失败,被幽闭于东方的羽山。似乎是舜把有可能威胁到自己位置的人全部流放,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说法也不是说不通。
    北狄、南蛮、西戎、东夷是中国古代史书中对周边其他民族的称呼,在这里都悉数出场了。除了三苗,都是曾在尧的身边接触中原政治中心的重臣,而不是什么蛮族。中原是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域,越远离这个中心,文化氛围就越薄弱,最后就是未开化之地。人种是改变不了的,但从文明之地迁到未开化之地,就再也不能享受到文明的恩泽。所谓“变”,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蛮”“狄”“戎”“夷”等字,原本是远离文化地域的部族的名称,而不带有人种性质。
    “四罪”中的“东夷”鲧,据说他的儿子禹重回中原,在文化地域的中央建立了夏王朝。
    一般认为,被驱逐到各地的尧的重臣——共工、兜、鲧原本是某个居住地或居住地群的首领。他们率领着部族,向远方迁徙。
    半坡遗址的墓葬报告中提到,51具成年男子的遗骨平均身高为169.45厘米,头盖骨计量值比起中国现代北方人更接近于南方人的标准。半坡人可能并没有一直在那里居留,也许是出于某种原因而移居南方。
    有观点认为,中国各民族是从中原向各地扩散的。根据闻一多(1899—1946)的研究,三皇中的伏羲和女娲,原本是苗族的祖先。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