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之国(20)

2025-10-09 评论

    战乱刚结束后的民众,只要没有战争,全家能在一起和平地生活就别无欲求,这种心情十分强烈。这就是寡欲。——也有人认为这才是最大的欲望。
    民众盼望和平,即便有某种程度的不自由,只要想起战争时代就不会不顺从。正因为人们的这种心理,为政者才不用采取相应的各种政策。
    “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种理想社会。
    无论多么褴褛的衣衫,人们视其为美丽的服饰,即便是粗食淡饭也当做美食,如这么想就会安居乐业。不过要建立这种社会,连老子也有附加条件。
    “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必须是这种小国寡民的状态。
    武帝时代已完成了世代交替,人民没有经历过*,因此没有认识到和平是可贵的,而是视其为理所当然的状态。交通产业发达,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尽管人们将粗衣当成美服,可现实中身着华丽服饰的人却随处可见,大概没有人来比谁腰缠草绳吧。从富裕人家的厨房里飘来阵阵香味,谁都会与自家寒酸的饭桌相比。虽说联想过去能让人们忍耐,但人们并没有*的痛苦记忆。
    不仅是物质方面,求知欲望也在不断地高涨。
    曾拔刀乱砍宫殿立柱、身着朴素服饰、简单粗暴的重臣们已不在人间,其子孙从出生起就在奢靡中长大。他们与那些诚惶诚恐地参加朝仪、朴实无华的车夫级别的老头们相比,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人种。他们很自然地按照优雅的礼节,完成复杂的朝礼,这些是他们已掌握在身的东西。在宫廷仪式方面,他们甚至认为仍缺乏威严和典雅的风度。
    在持续的和平环境中人口增加,成为大国多民,既然老子所设定的小国寡民的前提已经崩溃,在政治上的黄老主义也只是徒有虚名了。
    17岁的新皇帝不是平庸之辈,他已敏感地嗅到这种时代气息。
    无论民众还是廷臣,一定都不满足这种现状。贫者憧憬富有,高官渴望用名副其实的威仪来装饰自己。
    人们这种内心的痛楚,武帝无法直接感觉到。那么能直接刺激他感官的又是什么呢?并非一般大众式的,而是来自他经常接触的教育官——儒者所发出的叹气声。
    宫廷充满着清一色的黄老思想。高祖本来是曾往儒者冠帽中撒尿的人物,相比之下,文帝醉心于刑名学,不重视儒者的繁琐学说。曾辅佐梁怀王后来殉死的贾谊,也是被文帝轻视的儒者之一。在景帝时代儒者也不受重用。儒者仅有博士的官名,那也只是凑数而已。
    儒者在宫廷只被当做主持仪式的专职官员。儒学原本应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是具有实践性的政治学问。尽管如此,当时也不允许儒者涉足重要的政治领域。儒者教皇太子读书写字,只不过是教育家而已,想必他们会感到无奈吧。
    武帝觉察到儒者的无奈心态,并且已看出儒教具有广阔的前景。武帝虽没有接触民众,但他是想象力丰富的人物。
    “已经与父亲和祖父时代不同了。如时代变了,施政方针也必须改变,总是恪守无为自然的黄老之道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武帝这么思考着。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文帝、景帝两代,积累的财宝充满国库,银两不计其数,谷物满仓无处可藏。如武帝想开拓什么新事业,有充裕的军事财力做后盾。
    “必须有所建树。”
    年轻的内心想到的是行动。
    国家有机构、行政、法制、经济、国防、产业、伦理、秩序。——在新时代,所有的东西应追求崭新的形式,并希望将上述各项也纳入新形式中。
    武帝所憧憬的新时代,实际上是中国的诞生。
    功罪暂且不论,从武帝时代以后的两千年,到封建中国因鸦片战争崩溃,社会持续保持着与武帝时代相同的结构。在两千年间基本上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这是令人震惊的停滞。
    秦朝统一中国的大业由汉帝国继承,在武帝时代使其完成,并将其延续到19世纪。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人们期待强大力量的出现,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支撑了两千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