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之国(23)

2025-10-09 评论

    “阿彻,你之所以能继位也是托我母亲的福呀!”
    因陈皇后这么想,她的言谈举止有些缺少对丈夫的敬意。对此武帝本来就不满,再加上他们夫妻之间没有孩子。
    武帝的母亲王太后,为景帝生了四个孩子,男孩只有武帝一人,其他都是女孩。其中长女平阳公主下嫁给建国元勋曹参的曾孙曹时。她关心没有孩子的弟弟,在弟弟有时来她官邸时,平阳公主叫来良家女子10余人,让他们进行集体相亲似的活动。可武帝感兴趣的女性却怎么也没出现。
    后来,武帝看中的不是宴席上的良家女子,而是一个叫卫子夫的歌女(合唱队的姑娘),他将卫子夫带进后宫。临行前,平阳公主抚摸着卫子夫的后背叮嘱道:“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无相忘。”
    其大意为“要多吃饭,好好伺奉皇帝,有得宠那一天,你可不要忘记引路人呀!”
    果然,卫子夫得到武帝的宠爱。不难想象陈皇后当然怒发冲冠。皇后的母亲馆陶公主也生气地说:他托谁的福才成为皇帝的!武帝的胞姐平阳公主反驳道:不生孩子没有办法。
    对于窦太后来说,馆陶公主是女儿,平阳公主是孙女,她不想过深介入这场女人的争斗。与此相比,窦太后更盼望孙子武帝早一天给她生出曾孙来。她的丈夫文帝虽是以俭朴闻名的明君,但也有邯郸的慎夫人和尹姬等侧室。她认为这类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卫子夫入后宫后,卫氏一族也各得其职。子夫的弟弟卫青成为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喂马的佣人)。馆陶公主得知后,气得想抓住卫青将其杀掉,在千钧一发之际卫青却幸得朋友救出。出了这么大的事,武帝唯恐卫青在民间危险,把他召进宫中,卫青当了俸禄千石的大中大夫。后来卫青在与匈奴作战中立下战功,成为年轻威武的车骑将军。
    卫子夫入宫四年后,顽固的窦太后死去。这是建元六年(前135)的事儿。
    年轻的武帝获得自由。
    元光五年(前130),陈皇后被废,理由是她施展媚道之术。所谓媚道是指将木偶人埋入地下进行诅咒,也称为“巫蛊”。也有人说这种理由是捏造的。尽管如此,以身着楚服的巫女为首,300人遭到处刑。从陈皇后的性格来看,这也可能是事实。
    武帝没有杀青梅竹马的陈娇,而是让她隐居在长门宫,像从前一样供养起来。
    再说,窦太后注重形式,以“奸利之事”问罪赵绾等人,但赵绾和王臧却以相同的形式自杀。
    在绝对的神存在的世界里,自杀是不被允许的。生命由神所赐予,不能由人的意志来支配。然而在中国不存在绝对的神,人可以自己处置自己,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的自杀既源于中国的无神论,也源于人本主义。
    在诸神类似人类的古希腊,自杀被肯定。在崇尚人本力量的罗马黄金时代也是如此。罗马法不但允许自杀,甚至还赞美它,但在基督教之神支配以后的欧洲,人的生命则归属于神。可以认为托马斯·阿古伊纳斯的自杀犯罪学说击中了西欧人本主义的要害。
    有关赵绾的自杀,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述。然而在汉代,畏罪自杀的高官却不计其数,可以说自杀大概已成为一种形式。
    在武帝之父景帝的时代,副总理的御史大夫晁错被处腰斩之刑,在当时属于例外中的例外。晁错想削减各地诸侯的封地,巩固中央集权的实力,为此遭到诸侯的怨恨,导致“吴楚七国之乱”。为安抚叛军而将晁错诛杀。如果让他自杀,仍不足平定叛乱,所以不得不杀掉晁错。
    《汉书·晁错传》中,明确记有皇帝决定处斩晁错时,晁错对此尚未觉察。如下所述: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皇帝为何要欺骗臣下呢?如果知道是死罪,晁错一定会事先自杀吧。晁错以为皇帝要召见,才穿上朝服前去晋见,却被闪电般地斩于东市。
    在《史记·酷吏列传》中,有内史宁成受外戚诋毁,被定罪后受髡钳之刑(剃发戴枷)的内容。
    “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
    可看到这样的文章。
    三公九卿属朝廷官僚。所谓“罪死即死”指一旦被定罪后,就应立即自杀之意,因而可知实际上几乎没有施行过刑法。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