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之国(31)

2025-10-09 评论

    那个兵马俑也是农民在挖水井时,发现一些陶片后开始挖掘的。满城汉墓由演习中的士兵发现。
    马王堆是在医院建筑工地中挖掘地面时偶然发现的墓坑。传说那是五代时期被称为“楚”的小国首领马殷的墓,因此被命名为马王堆。但在1950年被断定为汉代陵墓,并指定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说马王是马殷(930年殁)之墓,应属10世纪的墓,但实际上是公元前2世纪的古墓。一般来说,称为古老的东西,实际上新的实例居多,而马王堆则属于相反的例子。
    马王堆出土的帛画描绘了神仙世界。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或者说“述而不作”,这种儒教体制成为主流后,总使人觉得在中国缺乏想象力。儒教被国教化以前,中国人能表现出充满想象力的活灵活现的神仙世界,就这一点来说,马王堆是有价值的发现。
    那么喜欢记录的中国人,关于兵马俑却没留下一个字的记述,这不仅不可思议,而且还令人深思。
    有史以来,地上的宝物当然被有权者占有,一般人极少有目睹的机会,这同宝物被埋藏在地下是相同的事。唐太宗将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带进自己的坟墓,被人们说为愚蠢之举。可东西即便留在地上能否传到我们手里,也存在很大疑问。
    战乱是另一种愚蠢之举,还有无法避免的天灾人祸,地上宝物的遗失率不是反而更高吗?
    宝物落入王侯贵族和富豪之手,他们的权势究竟能持续多久也是未知数。所以人们希望收藏家能有效地将所搜集的一部分宝物公开。在书画方面,没有照相和复印技术的时代,观赏真迹和临摹书画珍本是绘画人的职业训练。清代扬州的收藏家将自己的收藏品借出,因此扬州成为当时中国的书画中心,可以令人联想到称为扬州八怪的画家层出不穷的盛况。
    在寺庙中,供人们欣赏的书画类作品,不知培养了多少人的艺术欣赏能力,这种作用不可估量。
    每当参观这种精选国宝展览会时,不禁想起先辈们的艰辛。过去的人用“眼福”来形容欣赏这些宝物时的兴奋心情,我想不仅是大饱眼福,还应视其为心中的幸福。

    像诸葛孔明那样谁都爱戴的英雄太少了。
    足智多谋的名将形象不知何时已在孔明身上定型。然而与关羽、张飞等猛将在同一阵营时,孔明在赤壁之战(208)中只能在外交方面施展才华,他在这方面更擅长。
    本来,刘备以三顾之礼迎接孔明,不是为了得到野战将军。在他的阵营中,不乏关羽那样的人才,而缺少的是文儒的名将,即像汉高祖帐下张良似的人才。据说,张良的容貌如同女性那样温和。
    孔明身材伟岸,面容却不那么威严,他有身高八尺的强健体魄,但后汉时的“尺”为234公分,所以孔明身高近185米,人们称他为“卧龙”——卧着的龙之意。
    当时蜀国人口还不到吴国的一半,据记载其中官职人口与吴国的32000人相比,蜀国的官职人数竟达4万人。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蜀国的主要产业丝绸为国家所有,因此官职人数才意外地多,用孔明的话可说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这些话被流传下来。所谓“锦”是指此地盛产的上等丝绸。另一种说法甚至认为,因地名的“蜀”中含有“虫”字则表示蚕的意思。
    孔明为开发产业倾尽全力。
    孔明也热衷于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刘备得知孔明后,以三顾茅庐之礼将他迎来,显而易见这也是借助情报的力量。在那之前,刘备从未见过孔明,只听徐庶说过在隆中有孔明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人物。刘备在拜见孔明之前就相信徐庶所言,觉得如果是徐庶说的那就没错。
    当时流行人物评论,推动时代潮流的为何许人也?大概谁都想知道。为了顺应这种需求,称为“万事通”的人们在各地举行人物讲评活动。其中汝南的许劭和他表兄许靖小有名气,他们每月一日开会评论人物。这个活动就是有名的“汝南月旦评”。所谓“月旦”起初只指每月初一的意思,后来成为“评论各种人物”之意。他们大概也兼任相面。
    曹操去许劭那里,请他看相。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