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52)

2025-10-09 评论

    李鸿章所怕的是前线的将领们“彼此观望,猜忌,军心涣散”。他认为,周馥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能为他防患于未然。可惜他不是军人,不能指挥军事,若是刘铭传出马,当然没有问题。但无论如何也得有个总司令,否则,平壤的军队就会成了一盘散沙。这件事刻不容缓。实在没有理想的人选,那就干脆在平壤现有的将领中选拔出一个来吧。
    “或许能胜任?”李鸿章选定了叶志超。
    叶志超是直隶提督,在诸将中地位最高。当然,李鸿章选人也并非那么机械,他只认为叶志超或许能胜任。叶志超有辩才,在李鸿章心目中就是有才能,或许能以辩才团结诸将。
    然而,叶志超乃败军之将,这确实成问题。不过,李鸿章认为牙山之战是“寡不敌众”,不能算战败。
    汉城有两万日军,而牙山仅有三千清军,没有全军覆没就应当认为是指挥上的胜利,况且还杀了日军两千人。——李鸿章至今仍有几分相信叶志超谎报的军情。
    这时候,通过外国通讯机构,日本司号兵的故事也传到清廷。“一点不错,日军也有大量伤亡。”这个故事反而成了李鸿章相信叶志超奋战的证据了。
    李鸿章要任命这位“勇猛奋战”的将军为总司令。
    8月25日(阴历七月二十五日)任命公布了——“派叶志超总统驻平壤各军,以一事权”。
    听到这项任命,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难抑愤慨,在日记中写道:“闻叶志超得总统之职,可笑至极。相从退团之文武员弁均请优奖,不知何功?”
    当地官兵之不满,有过之而无不及。叶志超军的败绩在朝鲜是人人皆知,连战败的士兵们也痛骂指挥官无能。
    “那时根本不该从月峰山阵地转移,连我这样的小兵也明白日军右翼部队是佯攻!”
    “可不,当时我跟旁边的老张说,这是诱饵,咬了钩就完了。可是,当官的连想都不想,一下就上了钩。”
    “完全掉进敌人的圈套里了!”
    “可怜老张那家伙吃了日军的子弹,死了。”
    “我逃跑时也掉进山涧里,扭伤了脚,弄不好这辈子算残废了……”
    “咱们碰上这么个愚蠢的长官,算是倒霉透顶!”
    成欢之役清军的丑态,在平壤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的将军竟一跃而成为全军统帅,军队顿时失去了斗志。
    不光是士兵,那些还没被打败的将军们也不服气。
    “能言善辩的家伙总是占上风!”甚至有的将领故意当着叶志超的面说。
    在淮军伙伴中,当叶志超还是总兵的时候,卫汝贵已经是记名提督了。他觉得应该由他当全军的统帅,因为他率领十三营,所率之兵在诸将之中最多。
    卫汝贵想:即使拼命打仗,最后还得让叶志超把功劳捞走。他那套花言巧语谁能比得上?连败仗都能说成胜仗,我建立的功劳难道就不会被他夺去?与其拼死拼活去打仗,真不如克扣点兵饷、兵粮做本钱,倒腾几次买卖。
    不是淮系军队的左宝贵、丰伸阿等人,则担心会倒霉遭殃。从此,李鸿章所害怕的“军心涣散”反而因叶志超的任职而表面化了。
    李鸿章虽然任命了总司令,却没有命令清军前进。
    清政府断定,战斗拖得越长,对自己越有利。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外国干涉,最终提出停战。列强决不欢迎日军独占朝鲜,英国就曾明确表示,清廷的惨败对它是不利的。清政府的统治能力一旦下降,就会放松对新疆和西藏的统治,俄国必将乘虚而入,这对英国统治印度是很大的威胁。
    日本政府也觉察到这一点,希望在列强,特别是英国介入之前,取得决定性胜利。
    速战速决,这是日本的战略方针。哪怕做一次与国力不相适应的努力,哪怕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总之,要一举决定胜败。
    除了已派往朝鲜的第五师团,又增派第三师团。暂时以此为第一军,由山县有朋担任总司令。当时山县有朋是枢密院议长,兼任了野战总司令。他是军队的老前辈,威严可以压倒一切,甚至连伊藤博文首相都有些害怕。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