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鲁,满语是“勇敢”之意。对军功显著者,授予这个称号。后来宋庆的军队被称为“毅军”,他的部将马玉昆已经率军出征朝鲜。
宋庆是山东人,既不属湘军,也不属淮军。最初,他给同乡前辈的安徽亳州知州宫国勋当仆从。那时正是镇压捻军之战最激烈的时期。捻军的一个将领孙之友前来诈降,计划在清军内部暴动。不知什么缘故,竟被宋庆看破了。得到主人宫国勋的许可,他杀死了孙之友,接管了孙之友的部众。
宋庆从一个仆从升为部队之长,是在同治元年(1862年),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有趣的是,他所率领的部众绝大多数是安徽人,同淮军官兵同乡。宋庆虽然不属淮军,但常被看成淮军,像是淮军的一个旁系。
宋庆的毅军在光绪六年(1880年)由汉纳根指挥在旅顺构筑要塞,此后一直驻扎旅顺。由于离前线较近,十天前宋庆已接到开赴九连城的命令,军队正在移动中。
当时还没有电讯联络,宋庆到了九连城才接到让他统帅全军的命令。
你还在那里磨蹭什么?赶紧去九连城!你的任务不仅仅是补充给养!——阴历八月末,袁世凯接到李鸿章打来的如此含义的电报。
这时,袁世凯同周馥在沈阳,正派人去西北方的新民厅采购军粮。其实,采购军粮是他们滞留沈阳的借口,这种工作是完全可以委托给商人的。
“将军们太无情了!就这么去前线有多危险!”嘴上虽然不说,但袁世凯和周馥两人心照不宣,尽可能不往前线靠。
正在这时,主子李鸿章来了斥责电报。
他们的任务不单是给养补充,从天津出发时李鸿章就亲自叮嘱过。
“如果我军战事不利而退却时,你们要收容残兵,重新编制战斗单位。”这就是另一任务。
清军在平壤失败,纷纷向后撤退。这种时候,应该尽可能靠近前线,收容残兵,装备他们,使之再战。
“没法子。走吧!”周馥说道。
现在由于陆海军败战,北京和天津都处于激动之中。这是非常时期,违反命令会受到什么样的处分,难以想象。被正法的方伯谦就是前车之鉴。
“脑袋被砍掉,那就什么都完了。”袁世凯答道。两个人的想法完全相同。
倘若被斩首,那就本利全丢,于是他们决定去九连城设立转运站。
此时宋庆正率领毅军向前线急奔。
宋庆从旅顺开拔时,向北京和天津发电报,预计九月十日(阳历10月8日)前进到九连城。
当时的日本报纸报道:“宋庆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李鸿章大为愤怒。”
这段报道只是一种猜测而已。任命全军统帅,原是李鸿章向北京朝廷请求的。现在满足了他的要求,他没有理由发怒。
如果说近来李鸿章时常发怒,那可能是因为以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为首的三十五名翰林联名弹劾他。
文廷式,江西人,是李鸿章的政敌翁同龢的门生。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仅仅四年便升为侍读学士,确实是破格提拔。
中了进士,一般被叙为七品官。同为七品官,差的被派到地方去当知县,而好的将来当大官,便放到翰林院里进修。翰林院编修也是正七品,这是选拔人才必须经过的关口。中进士才四年,一般说来还应该在这个关口前徘徊,可文廷式已升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了。这是与国子监祭酒①同格的从四品,晋升得太快,岂止是连升三级。
当然也因为文廷式是榜眼,成绩突出,但主要还是因为他原先在广州将军长叙家里坐馆,教他两个女儿读书,后来这两个女儿都为光绪帝所爱,就是珍妃和瑾妃。光绪帝早就听二妃提过文廷式之名,所以公布进士及第时,他说:这个人很出名。
翁同龢为网罗反李鸿章势力,要把一些可以瞩望的年轻官僚拉到身边,便盯上了文廷式。
文廷式认为,现在正是驱逐李鸿章的绝好机会。
他对翰林院的新秀们谈了自己的想法,决定联名弹劾李鸿章。年轻的新秀们都渴望脱颖而出,也许心里正想着“下一个时代即将来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