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来大堤探病的司马徽仰天叹道。二人同属人相鉴识名家,而且一直为人并称。
“人世是虚无的。”孔明耳边响起旅途中徐季经常说的一句话。
“再看看身体状况,现在最好不要告诉他。”
“的确。不要再提去年、前年的事,就连提豫章的地名也可能对他的身体有影响。”
大人们交头接耳地谈着。但是,诸葛玄还是在十天后去世。死前三天,刘表来探望说:“诸葛兄,你不好起来可不行!还要仰赖你呢!”
刘表走出房间,泪眼滂沱。孔明盯着他的眼泪看。
“这是看来像明君的昏君吗?”
孔明意会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要学,尽管形同父亲的叔父已濒临死亡边缘,孔明这时却觉胸口有股气息奇妙地跃动着。
诸葛玄弥留之际,司马徽轻声地在他耳边说:“正礼(刘繇)和子将都过世了。”
诸葛玄的嘴唇微微开启,司马徽和张仲景专注地看着他的嘴形,然后,张仲景点头说:“是啊!是啊!”
后来,张仲景告诉孔明他从临终病人唇形读取的话:“是吗?他们都在那儿等我吗?……就像徐季先生所说的……”
话只说到这儿便停住了。
一个月之内,孔明以一家之长的身份独力主持婚礼和葬礼,并且不是形式、而是实质的。虽然有监护人,但他们全交给孔明去处理,似乎认为这是对旧友的侄儿最好的教育。
“我想把大堤这座房子还给州牧大人(刘表)。”
葬礼之后,孔明对叔父的友人说。
“你打算住什么地方?”司马徽问。
“我已经找好住的地方。”
“哦?在哪里?”
“隆中。我和均两人住在一块儿。”孔明回答。
隆中在襄阳城西方约十公里处,现在仍保留同样的地名。孔明想离开烦嚣的城镇,耕田为生,过着比较惬意自然的生活。
叔父在世的时候,孔明不曾离开叔父身边。但他一想到人生是自己的,便兴起不可虚掷的念头。他决定真挚地过活,他还年轻,尚未面临烦人的问题。不过,他已暗下决心,就如司马徽所言,不出仕刘表政权。
今后孔明要进学的司马徽学塾,正好在隆中往襄阳城的中间。不仅自己的学业,他还必须考虑弟弟均的教育。诸葛孔明(35)虽然年事还轻,却是个好家长。
“你太常和大人在一起了,都没跟同辈的小伙子玩,以后应该多和他们交朋友。”这是张仲景对孔明的忠告。
附记
关于诸葛玄的死,《献帝春秋》这本书有不同的说法,广为人知:
(朱)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刘)繇。
也就是说,诸葛玄在豫章的西城被叛乱的百姓所杀。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则记载:
玄将亮及亮弟均官之,今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大意是说,诸葛玄被任命为豫章太守,带着侄子亮和均前往就任,但朝廷另外又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因此玄只好投靠荆州旧友刘表。后在此终其一生,诸葛亮则从事农耕。
《三国志·吴书·刘繇传》记载:
笮融先至(豫章),杀太守朱皓,入居郡中。繇进而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而破融。融败走入山,为民所杀。繇寻病卒,时年四十二。
内文并没提及诸葛玄。
依拙见,《献帝春秋》所谓的诸葛玄被百姓所杀,可能是将笮融被杀给搞混了。
《献帝春秋》已经佚失,只留下作《三国志》注的裴松之(372-451年)所引用的部分。著作的年代不明,作者系袁迪之孙袁晔。祖父袁迪比孔明稍微年长,属于同年代。《三国志》作者陈寿,也是《诸葛亮集》的编者,算是诸葛亮研究专家。如果诸葛玄真的在豫章西城死于非命,应该会有所记述的。陈寿在蜀出生时,孔明还在世。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