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充当吊问使,动身前去了。”
孔明之兄在急报中特别提到这句话。光这句话就够了。鲁肃的立场一直是反对曹操,主张东吴独立,他深知光凭东吴之力不足以抗拒曹操,自然想到和荆州合作。然而,合作的交涉对象突然亡故,现在又该和谁交涉呢?鲁肃想亲自观察、判断,才自告奋勇当吊问使,亲至荆州之地。
襄阳已然投降,鲁肃不可能与向曹操投降的势力缔结反曹操联盟。但荆州却仍有反对向曹操投降的势力,鲁肃也只能以其为交涉对象。
“左将军,”孔明对刘备说,“请告诉东吴的军使,说我们打算去苍梧。”
“嗯,……演一演戏吧。”
刘备心有默契。如果就这样接受东吴合作的提议,可能会被认为败军捡到便宜,而受其轻视。因此,倒不如明白告诉对方自己还有其他去处。
鲁肃出身临淮东城的名门,出生后没多久,即失去父亲,由祖母养育长大。家里原本富裕,但他生性慷慨,出手大方,将钱财用来召集年轻人,供给衣食。在南山以狩猎为借口,举行军事训练。当地父老批评说:“出了这个狂人,鲁氏家道衰矣!”
年轻的周瑜那时当居巢县县令,偶尔经过临淮。袁术这时候还是霸者之一,这一带在其势力范围内。袁术有意延揽周瑜,但周瑜宁愿栖身在居巢县,主要是因为他通过观察袁术的人品,认为还是远离他为妙。周瑜至居巢就任时,带领数百名部下前往,他向临淮的鲁肃请求援助粮食。鲁肃家里有两座储存三千石(当时一石约二十七公斤)白米的仓库。鲁肃指着其中一座仓库,若无其事地对初见面的周瑜说:“里面大概有三千石的米,请任意取用。”
袁术看中鲁肃,任命他为东城的县令。鲁肃和周瑜一样,看出袁术没什么前途,带着百余名年轻人,去投靠居巢的周瑜。没多久,周瑜跟随东吴的孙策,鲁肃也随行。时值建安三年(198年),周瑜二十四岁,鲁肃大他三岁。此后,即使孙策阵亡,两人一直都是孙权阵营的重臣。
事隔十年,鲁肃充当吊问使前往荆州,已进入三十七岁的盛年。
“将军,将前往何处?”鲁肃问。
“想去投靠苍梧的吴巨。”
“哦,苍梧郡,远在他处啊。将军和吴巨是何等关系?”
“建安二年至三年间,我在曹公麾下时和他熟识。”
“那是十年前的事啰!”
“是啊,我想他还记得我吧。这人不错,应该会接纳我才对……不过,还是有点担心就是了。”
刘备只是在演戏,但演技一流,让提供剧本的孔明甚为佩服。刘备说“担心”二字时,表情令人觉得他有穷途之慨。
“人也许不错,但恐怕不会接纳将军吧?”鲁肃说。
“为什么?”
“将军会率领军队前去吧?对方恐将认为将军有所企图。任何人都会……”
“话是没错,可是,我怎么能够丢弃与我共苦的将士呢?”
“像将军这等气度的人,去投靠吴巨,不是有点奇怪吗?将军何不自立?将军只要将曹操赶出荆州,就可在此地自立。”
“赶出去?我现在才被曹操赶到这里来呢。”刘备苦笑。
“将军,”鲁肃坐正身子,说道,“将军如果有这个意思,在下的主君愿倾力相助。问题只在于将军有无此意愿。在下以为,视曹操为汉贼的英雄,此时必须携手合作才行。”
“有没这个意思?倒不是没有,只不过……看看我现在这个样子,我才在那儿被打得落花流水呢。”
“那儿?将军是说当阳吗?在下认为曹操在那一带力量有限。远征之兵疲惫,而且对南方之地不熟,再下去就是水乡泽国,他们必不善水战。”
“我听说曹操军曾挖湖,训练水战。”
“那种玩具湖、玩具船……哈!哈!简直是扮家家酒嘛。不会有什么作用的!”
“不过,曹公可是很强的啊!”刘备耸起肩。
“豫州牧啊!”鲁肃改口称呼。先前都称刘备为将军,因为刘备官拜左将军,也曾当过豫州牧,“您可曾与孙讨虏交战过?”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