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之所以败落,是由于父亲性格顽固乖僻所至。
每当想到父亲,张绍光首先浮现在头脑里的就是“顽固”二字。其实所谓顽固,表面上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他想:“父亲顽固,不过是忠实于自己的意念,不阿谀奉承……”
实际上,这正是他的美德。也由于这个原因,他无法和本地官员搞好关系,还被扣上“诽谤当今圣上”的罪名关进了监狱。
当时,张绍光的母亲担心正在留学的儿子会为此担忧,影响学业,未将此事告诉张绍光。
为了营救丈夫,张绍光的母亲花了大量金钱。张家的经济日益拮据,很多田地也随之转入他人之手。
在狱中,张绍光的父亲受尽折磨。回家后,患重病卧床不起,不久便与世长辞了。
性格开朗、身体健康的张绍光,怀看对未来的憧憬回到了祖国。不料,刚刚踏入故土就受到极大的刺激,在心灵深处留下了阴影,这就是他的心病。
然而,他丝毫未露声色。
埋葬亡父之后,为了抚养母亲和妹妹,他来到了北京。
他在国外专攻法律,可是在清朝,法律是最不受重视也最无用的。由于清廷中人的肆意妄为,地方军阀借助武力横行霸道、贪污受贿……他们凭借这些手段经管一切事务,在这样的国家里,近代法律便成为毫无意义的东西了。
当别人问他在国外学的是哪一类学科时,他回答道:“我是专学侦探术的。”
张绍光不是口才出众的社交家,不过有时兴致所致,也会侃侃而谈。但平素多半是缄口寡言的。
他讨人喜欢,倒不是因为他会奉承人,而是由于他的沉默寡言。
在国外学的法律,归国后既然无用武之地,他只好根据自己的性格另谋出路。
通过关系,他拜访了一些有权势的人。然而,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有人直截了当地说,自己接见他,只不过是看在介绍人的情面上而已。但在交谈的过程中,对他逐渐产生了好感。于是,便对他说:“有事你就来吧。只要我能办到的,一定尽力而为。”
到后来,简直把他当作亲人了。棒槌学堂·出品
为了找工作,张绍光到处拜访,实在厌烦,可是他又不得不这样做。
一段时何后,他改变了做法。在拜访的要人中,他进行了选择。当他被人引见给振贝子之后,便暗自下决心说:“好!我一定盯住他不放。”
正在行时走运的庆亲王的贵公子——振贝子是个聪明人,对待下属也还过得去。张绍光心想,在目前的状况下,依靠他还可以勉强混下去。
当然,他并非没有苦恼,因为这位贵公子是个出名的讨厌汉人的人。然而,张绍光认为振贝子的大满族主义只不过是偏见罢了。
不论清廷如何遗憾,在满族里面确实难以找到才华出众的人物。从人口比例来说,在全国人口中满族是少数。他们统治了中国长达二百数十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满族人一直受朝廷的优待。他们无须工作便可得到俸禄,过着优裕的生活。这样一来,即便是能够被培养成萌芽,也会枯萎。
在某种意义上说,在艰苦的环境里,反而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此外,满族中世袭的骑兵将校,不会骑马已不算稀罕的事了。在满族的高级将校中,只在每年一度的“秋季大检阅”的阅兵式上穿穿军服的,也不乏其人。
这时,满族和汉族的区别业已形成。清朝最盛期乾隆皇帝当政时,曾屡发圣旨告戒满牌子弟应做到下列事项:
△不许模仿汉族人着衣方式。
△勤奋学习满文不得怠惰。
据说颁布上述圣谕,是满族子弟已讨厌本民族的那种半游牧民族所特有的庸俗不雅的衣着,而喜爱穿汉族的优雅宽敞的服装;另一种原因是,能说满语者也愈来愈少了。
事实上,满族已被汉族同化了。朝廷制止上述现象的发展,不过是满族至上主义的观念所致。
振贝子讨厌汉人,然而,张绍光是一个才华出众颇有魄力的汉族人。在振贝子的心目中也就不觉得这个汉人有什么令人讨厌的地方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