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以整顿军容为由,拖延了一下北伐军返回开封的时日。他这样做,为的是要让情报先传回开封。
情报传到开封朝廷的速度比预期还快。听到赵匡胤被拥立的事实时,公卿大夫一度愕然失色,而在紧接着得悉三项誓言内容时,他们便都面面相觑。
这样,我们不会有事吧?——他们彼此用眼神互问这句话,想探出对方心底的想法。唯独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听到拥立的消息,就匆匆忙忙地离席要冲出去。
“你这是急什么?”
一名公卿问他时,韩通吼道:“急!……这样的事情还能不急吗?我们大周国即将被篡夺。我当然要火速召集军队,以防御贼军攻来啊!”
韩通由宫中出来时,陈桥回师的殿前军先锋部队已进入开封。率领先锋部队的是殿前军将校王彦升,他看见认识的韩通走了过来,就开口喊道:“韩侍卫,新天子很快就要驾到,你赶快去迎驾吧!”
“什么?”韩通发声大吼,“天子在宫中!你所谓的天子是篡位者!是大逆不道的恶棍!”
“你竟敢和我们作对!”
王彦升猛踢马腹立刻追赶韩通。绝不宽贷不承认拥立新帝者是上面的命令。王彦升将韩通追到他的宅邸后,将之斩杀,并且把韩家一家老弱男女全都杀掉。
对后周之灭亡殉节的,只有韩通一家人,军部和廷臣都承认赵匡胤即位之事。
赵匡胤定国号为“宋”。兼任宋州节度使的他,以领地之名为国号,元号则为“建隆”。
这地方一天到晚都是车水马龙,每个人都生意兴隆,而越是如此,客人的要求越严格。在餐饮之类的生活文化以及各类艺事上,都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因此,一切发展得极为迅速。
在东蒙古过着游牧生活的契丹族出现英杰耶律阿保机,并重用汉人、树立政权进而称帝,是公元916年的事。
契丹族过去推戴首长的习惯,从这时起也变成君主世袭了。游牧民族集团采用首长世袭制,意味着不愿再以游牧为唯一生活形态。
游牧时必须由领导者决定一切。何处有水草、敌人在何处——判断一旦发生误差,集团就可能全数覆灭。因此,首长向来都由大家选择推戴。蒙古族的“集会”(Khuriltai)不外乎就是进行推戴事宜的会议,成吉思汗等人也是受这样的“集会”推戴而就大首长之位的。
耶律是契丹族的姓氏之一。契丹族是蒙古族的一派,单数叫做“契泰”,复数则叫“契丹”。大约四世纪时,契丹族分出许多小集团,集团内的上下支配关系相当缓和,那个时代的契丹族势力并不怎么大。讽刺的是,唐将势力扩张至周边诸民族并使契丹族臣属一事,反而成为这个民族强盛起来的关键。
唐为了考虑统治上的方便,一律采取唐制,例如设都督府,置都督以及刺史等官职,其行政区域称做羁縻州,以自治形式附属于唐。因此,被任命为都督或刺史的,都是契丹族的有力者。
导入唐制的结果,分散的小集团合聚成地缘集团,使其上下统治关系变强。据说,各契丹族结合成为有体系的部族,是在盛唐至中唐期间。
首长支配力一旦增强,自然逐渐实行世袭制度。过游牧生活时,需要的是优秀领袖,而不欢迎领袖世袭。耶律阿保机之所以建立首长世袭制,或许是因为他所统治的集团,已经开始融合周边的通古斯族和汉族,农耕生活变得占有相当大比例的缘故吧?
太祖耶律阿保机派兵征服现在甘肃省及青海省地区的西方党项族及吐谷浑等后,乘势将兵力转向东方,把渤海国纳入势力范围。中原北方周边横亘东西、拥有长形带状版图的政权于焉成立。
被称为太宗的太祖之子耶律德光,抓住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混乱时期的机会,向南进兵取得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是以现在的北京为中心、面积相当广大的地域,居民自然以汉族为主。
太宗耶律德光于公元936年将燕云十六州纳入版图后,就依照中原的政制,将国号改为“辽”。
包含游牧民和农民,由契丹族、塞外诸民族以及汉族组成的辽,在统治上势必走上二元化之路。在政治体制上,辽采取统治游牧民族的北面制和统治农耕民的南面制的二元化体制。北面官为契丹族,南面官则为汉族。但辽毕竟是契丹政权,因此,国家中枢政治及军事事宜,概由北面官掌握。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