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宋运动者从王族中选出年轻的领导者李继迁,并推戴之为首长。他们与敌人的敌人辽缔结同盟,但由于两者的国力悬殊,所以同盟关系并非平等。李继迁迎娶辽之皇女义成公主为妃,并受封为辽之“夏国王”。也就是说,原本臣从于宋的西夏,现在改向辽称臣了。
李继捧已将领土献给宋,而李继迁则为了夺回领土,改向辽称臣,小国的悲剧由此可见。
年轻的李继迁意气昂扬。在民族大义的旗帜之下,党项族也团结一致,拥戴李继迁。虽然西夏领土已献给宋,宋却未能充分掌握,李继迁于是逐渐进行收复失地的行动了。
李继捧将领土献给宋,是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的事,西夏的抗宋斗争则在这之后延续了二十年之久。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收复过去西夏国的领土。凡是党项族过去曾居住的故地,我们要统统收归己有!”西夏国王李继迁如此宣言。
不只是口号,李继迁已依照着自己的宣言,采取军事行动了。
灵州失陷!——听到这个消息时,宋国朝廷为之震撼。
宋将党项族的抵抗视为边境异族的蠢动。那个地方原本有一个叫做西夏的国家,宋未曾对之垂涎,对方却主动地献出国土。如今,他们居然以索回国土为名目动起兵来。
番族出尔反尔,不是烦死人了吗?——宋国对此甚为不悦,因而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应。
鉴于唐因军阀而灭亡的教训,宋利用将节度使名誉职化的方式,防止军阀出现。有战争就会有军阀诞生的危机,因此,宋对战争采取尽量避免的态度,然而党项的抗宋活动,现在已超越打游击战的范畴了。
除了西夏旧领土以外,连宋在西北的军事基地灵州都为党项族所攻陷。虽然宋以避战为方针,但面临这种事态,却也不能不以认真的态度考虑开战之事了。
宋国朝廷对吐蕃及回纥首长派有使节。居住甘肃西部凉州一带的西藏系以及土耳其系民族,就在党项的背后,其中的吐蕃虽然同属西藏系,却向来就对党项采取诸多压迫,西夏李继迁与辽联手推动抗宋活动,因而也受到吐蕃、回纥这些强敌的威胁。
“党项族之兴亡,完全系于你们的表现,大夏国复兴已成,现在进入扩大版图的阶段了!”往昔的年轻英雄李继迁,现在已不复当年了。不过,他依然亲自站到阵前,在马背上如此激励部下。
“爹,指挥军队之事,请交给我和将军们吧!”儿子李德明如此进言,李继迁却摇头表示不肯。
“你还没有这个本事,我怎么能放心交棒给你呢?”听到这句话时,李德明不禁苦笑起来。
“爹,儿跟随爹奔驰疆场,已有十年了呀!”
“这不是多少年的问题——”李继迁抚着白髯摇头。
这个儿子内心厌恶打仗。——原来老人家早已看出儿子的心理了。视打仗为生存之意义的李继迁,在一次与吐蕃的战役中阵亡,或许他心愿已足,而他的儿子李德明则于葬礼时喃喃自语道:
“爹的生涯未免太凄惨……我要以我的方式度过人生……”
虽有此意,但在机会尚未成熟之前,再怎么着急也没有用。和平主义者李德明在因好战之父亲去世而就王位的翌年,与宋谈和的机会立即来到。如果是父亲,根本不会想到利用这样的机会,而正因为是李德明,才会想要抓住这个时机。
李继迁阵殁的翌年(1004年),宋与辽缔结媾和条约,就是所谓的“澶渊之盟”。党项西夏之所以与辽结盟,是因为辽乃宋之敌人,一旦辽与宋媾和,西夏的立场就变得极其微妙。
即使辽与宋缔约,因而失去与之作为同盟国的意义,我们还是要单独与宋交战到底!——倘若李继迁在世,他一定会做这样的宣示吧?
和平主义者李德明却采取与父亲完全相反的政策。
“保持与辽之间的同盟关系,此外,再与宋缔结友好关系。”他采取的不是单独抗战方针,而是双面和平政策。也就是说,西夏同时有了两个主子。虽然在立场上相当复杂,但由于同时成为两强的属国,西夏因而在其后约三十年期间,得以讴歌和平,以丝路交易中继地的角色,得到不少利益。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