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学生共有十一人入学,五年半后毕业者仅孙文与江英华二人,住同间宿舍的关景良则晚一年毕业。其后每年入学者仅一人或二人,且像陈少白这般中辍学生也不少,因而创校十年后,毕业生也只不过十余人。
因缘起于此校的师生关系。创校者何启还设立了教会。康德黎与孙文的关系非仅止于一般的师生。
在码头附近,孙文一眼就瞧见康德黎。从其所携物品便很容易认出来。
相机迷的康德黎随身携带着轻便型的蛇腹相机。伊士曼公司(EastmanKodakCompany)已经开始贩卖柯达产品。在香港时,每逢星期日,康德黎便邀孙文同去教堂,做完礼拜后又请孙文当摄影助手。
“康德黎老师!”
孙文从大老远便开口喊道,让对方一开始颇感讶异而歪着脑袋。康德黎一下子没认出孙文。
孙文走到康德黎跟前,左手取下凹折的巴拿马草帽,右手拢起前额头发。然后再用右手的手指头遮住鼻下短髭。
“啊,是逸仙!”
康德黎笑着如此喊道。用展颜一笑来形容最适切。在他的印象中,昔日学生孙逸仙从正面看是光头,仅后脑勺蓄长发并编成辫子。
此刻他的前额顶已长满密发,鼻下还留有短髭。身上穿的是横滨均昌洋服店的“皇帝”谭有发为孙文特制的西装。
“简直判若两人。这套西装挺合你身嘛!”
康德黎说道。
“多谢!真高兴见到你容光焕发的模样……对了,老师现在是正要返回英国吗?”
“前去任职时是绕道印度和新加坡,回国时我想取道太平洋。在火奴鲁鲁滞留了五天,和家人一起。那你呢?”
“为了宣传,打算从现在起横越美洲大陆。”
“等美国的事一了,你应该去一趟英国。”
“是的,我原本也有此打算。但美国的中国人颇多,而英国却好像甚少……”
“不,可别那样想。你说过要为百姓建立伟大的中华共和国。这种事不仅是对本国百姓,更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告诉你,英国是此一宣传事业的中心呢!例如若能争取到伦敦《泰晤士报》的支持,那将胜过得到百万援军……不,这种事不适合在如此风光旖旎的夏威夷谈论。等你去到伦敦后,来我家再详谈吧!”
康德黎说道。
“我深切期盼。为求谨慎,还请老师告诉我住址。”
孙文取出笔记本,写下康德黎在伦敦的住址。他自己并不知道,此一动作竟然左右了往后的命运。
“艰深的话就留待伦敦吧!今天就陪我聊聊相机的事。”
康德黎取出了相机。
在那个时代,对旅行者而言相机是个重要的武器。距此数年后(一九○二)展开之日本大谷探险队的丝路之旅,为取得大清国地方当局核准探险许可,想出了替掌权者拍照的办法来解决难题。在他的日记中载着原本特地准备的相纸备份,在抵达目的地前竟然丢失了,让他懊恼不已。
像康德黎这般相机迷除拥有高超的摄影技巧外,还喜欢坚持亲自冲洗底片和冲印照片。
“提到这事,我倒想起梅屋先生很内行呢!”
孙文说道。
香港的“梅屋照相馆(写真馆)”是康德黎每逢星期日从教堂归来途中必到之店。向该店老板介绍孙文的人也正是康德黎。但当康德黎高高兴兴地进入暗房时,孙文却兴趣缺缺,多半只顾着回家而丢下一句:
——那我就先失礼了。
有时他会与梅屋庄吉深谈。会话使用英语,二人不知何故倒颇为投缘。
孙文与梅屋的对话多半并非攸关照相,而是时事。
二人亦达成共识,即痛心西洋人瞧不起亚洲人,认为欲改变此事唯有提高亚洲人的文化水平一途。
——哈哈哈。竟然用英语骂西洋人,真是怪有趣的!
梅屋说道。
——那就改用汉文也无妨。
孙文也说道。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