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留学生会大幅增加。任公(梁启超的号)大概早已迫不及待了。可惜我方阵营并无可与其匹敌的人才。”
孙文卷起袖子说道。
“连少白先生也不行吗?”
温炳臣说道。
“依我之见,少白的文笔不亚于任公,只是过于正派。任公的文章能令人沉醉,少白则过度认真,无法令人沉醉。再说善辩一项,也不得不承认任公略胜一筹。”
孙文叹气说道。
“我这边的唐人也无这般人才。若说经商倒是不输人。”
温炳臣像是被孙文的叹气传染般,也不由自主叹了一口气。
“哈哈,若说经商,任公可能也相当有一套呢!……”
孙文考虑半晌。他心想,梁启超是个可怕的人物,若是能将其拉拢至我方阵营,那会如何?
梁此刻即使是在夏威夷或澳洲,也持续地强化保皇会的组织。对不同阵营之人,他会毫无愧色地压低音量说:
——我是革命派,只是暂时戴上保皇会的假面具罢了。
即使是对孙文,他也是这样说。
孙文倒不认为这是梁启超的诈欺言行。梁内心里对革命怀着期望,但身为康有为的大弟子却又不能表现出来。
——梁启超!你这样岂非太狡猾!
孙文真想如此大骂。
此刻尚被称为“康逆”的老师康有为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会获赦免。
顶着勤王这块招牌走遍天下,突显出保皇会第二号人物的重要性,纵然革命成功,孙文也会说“其实梁启超一直都是革命派”来替他辩解。
虽不知会有多少留学生到来,但不难猜想到,这些留学生应该会受到梁启超的影响。随着科举废止,今后留学生将蜂拥而至,而且是以孙文之前一直不愿拉拢的士大夫阶级居多。
话虽如此,总也不能将这些人都逼进保皇派的阵营里。
此时(一九○一)留学生人数仅不过百名。除驻日公使馆所招募的十三名外,浙江省有四名,后又追加八名,湖广总督派遣二十四名,南北洋大臣各派遣二十名,几乎全是“武备学生”。因为在日清战争中失利,派人赴日本学习军事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这些留学生组成了一个名为“励志会”的敦睦团体。该会现有会员约四十人,包括在汉口之役战死的自立军黎科,也包括宗室(准皇族)良弼,由此可知该会并无特定的政治主张,其性质仅属于同乡会组织。
来年的一九○二年,该会内部有人组成“青年会”,主张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导致稳健派分子退出该会的骚动。
另外,在同年的四月二十六日预定举行一项:
###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为留学生的革命运动点燃了火苗。
筹划此项活动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章炳麟。若往前推算,明朝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擒是在辛丑之年(一六六一),而四月二十六日(旧历三月十九日)则是崇祯帝自缢于景山之日。基于以上种种意义,章炳麟才发起纪念明朝亡国的活动。
章炳麟比孙文年轻三岁,很早以前就是一位广为人知的国学大师。他是个中国的国粹主义者,曾参与《时务报》的编辑工作,但跟公羊学派(不依史实而着重其内含之义理)的梁启超不合,有段期间担任张之洞的幕僚。为避戊戌政变之祸而亡命台湾,接着又转赴日本。
今恰值汉民族最后王朝“明”灭亡后的二百四十二年,他为此打算召开一场纪念会。
获知此事后,大清国驻日公使蔡钧便赴外务省拜会,并提出解散该会的请求。会名定为“亡国”,究竟灭亡之国是指哪一国呢?
大清国公使的请求获许,日本政府下令警视总监制止开会。在开会的前一天,该会的十名发起人被传唤至神乐坂警察署。发起人之一的冯自由记录下署长和章炳麟之间的对话:
署长:你是清国的哪一省人?
章:我们都是###人。不是清国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