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宫(指皇后而言)及其党羽弑杀太子,今令车骑将军(赵王)入废中宫。汝等宜从命,不从者诛三族。
这是伪造诏书的内容。
对此奇袭,贾后了无方策,随即被废,并且降为庶民,贾氏一族及其党羽悉数被杀。
“拴狗应该拴脖子才对,拴尾巴是我的失策……”
这是贾后被捕时说的话。
政变成功后,赵王就相国之位,创立幕府,并且自拥万余兵马。然而赵王也是庸愚之才,天下政治皆由中书令孙秀掌控,赵王不过是由孙秀一手操纵的傀儡。不久,贾后被赐死。赵王在孙秀的操纵之下,一步一步迈向皇帝的宝座。
——伦(赵王)宜速入西宫。
当时盛传这个所谓的已故宣帝(司马仲达)之神谕。在那个时代,人们深信有神谕之类的情事。相对于皇太子居住东宫,皇帝向来都居住于西宫,“入西宫”的意思就是即帝位。
翌年永康二年(公元301年)正月,赵王登基,并且将惠帝架空,尊为“太上皇”。幕后人物孙秀则兼任侍中、中书监及骠骑将军等要职。
——逆臣孙秀使赵王误国,宜共诛讨。
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遂以此檄文致成都王、河间王、长沙王(当时为常山王)等人。这是三月间的事。闰三月,诸王联军围攻洛阳,斩杀祸首孙秀,俘获赵王后,予以赐死。
第三个王——赵王司马伦——因此消失。
庸君惠帝再度登上皇帝宝座,由齐王司马冏担任大司马,并司辅佐天子的任务。而放荡成性似乎是司马家的传统,时运不济时颇为英明,一旦取得权力,就浸淫于酒色天地——这一点,齐王也不例外。更要命的是,他还有大兴土木这个癖好。他将自己的宅邸建造得与天子宫殿完全相同,并因此摧毁数百栋公私建筑物。
“晋王朝这一下能重新站起来吗?”
鉴于齐王不得志时代的英明作风,原本对他有所期待的人们,在看到他成为大司马后的作为,也逐渐转而失望了。接着,他又为没有嗣子的惠帝立容易操纵的清河王司马覃为皇太子——一个八岁幼童。就血缘关系而言,皇弟长沙王及成都王其实更接近皇统,这些人对齐王的专横作为,当然极为不满。而诸王身边自然有许多野心人士。
诸王再度联合围攻洛阳,最后杀死了齐王。齐王司马冏成为第四个被抹去的王。
仿佛事先设计好似的,原本联合出兵的长沙王、成都王和河间王,三个人开始相互倾轧。倾轧起因在于河间王部属张方煽动其主对长沙王发动攻击。战争爆发后,长沙王的胞弟成都王却站到堂兄河间王这一边。兄弟有二十六个之多,在这个情形之下,骨肉之情或许不甚浓吧?
长沙王司马乂在胞弟和堂弟的联手攻打之下,于是成为第五个消失的王。他死得很惨,是活活被烧死的。骨肉一旦相争,相较他人炽烈,此次斗争的结果如此惨烈,原因在于河间王部属张方有虐待倾向的缘故。
至此,武帝司马炎的十六子——成都王司马颖——成为“皇太弟”,并且兼任丞相。在这之前,血缘不甚亲近的年幼皇太子清河王已被废。皇太子之位悬缺,由于惠帝并无嗣子,在这个情形下,日后继承帝位的将是皇太弟成都王——这是谁都看得出来的事实。
成都王于废立皇太子的同时,也废了皇后羊氏。贾后被杀后,羊氏被立为皇后。羊氏的外祖父孙旗与赵王的幕后人物孙秀有同族关系,正是通过这层关系,羊氏才得以被立为皇后。由于后台靠山孙秀已伏诛,废立羊氏之事丝毫不需费劲。
但是这位羊氏后来却再三登上历史舞台。
成都王因身兼皇太弟、丞相,不愿意留在国都洛阳,而居住于自己的领地邺。这大概是记取曾经握有实权、在洛阳不可一世的赵王及齐王,后来却被攻打而没落的教训吧?
不过成都王司马颖却忘记以另一件更重要的事警惕自己:司马一族一掌握权力就得意忘形、骄傲无比、因而失去人心的这个倾向。成都王如出一辙,登上权力宝座后,每每有使百姓失望之举。
东海王司马越和豫章王司马炽于这个时候登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