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登基的是武帝宇文邕。他是觉及毓的弟弟,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立场:倘若聪明才智外露,会被真正的实力者宇文护杀掉。因此,武帝乃装出痴呆的样子。十二年来,他绝不参与政治,一切交给宇文护去处理。
十二年的等待,直到发现堂兄宇文护已全无戒备之心,他才以猝不及防的手段发动政变,肃清了实权派和其所有党羽。武帝亲自挥王珽(大圭)攻打宇文护是公元572年三月的事。同年六月,北齐的斛律光被杀。
——我开始要大大发挥了!
雌伏十二年,才等到这个能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适巧北齐也在这个时候杀了他们的名将,这不是在祝福他获得解放吗?
急欲于庸君在位期间攻灭北齐的北周武帝,屡次用兵。但北周由于人口不多,不易征募壮丁。武帝因而禁止佛教,令年轻僧侣还俗,将之编入军队,这是继北魏道武帝之后的第二次废佛。第三次废佛则是唐武宗时,由于这三个皇帝中都有一个“武”字,史家乃称之谓“三武之祸”——此事顺便附提于此。
公元577年,北周军队包围北齐国都邺。庸君后主退位,他企图将帝位让给幼儿后逃跑,却被俘获,后来被处死。北齐于焉灭亡。这个王朝于文宣帝受东魏之禅让后共历四主,前后维持二十八年。
分裂为两部分的中国北部,事隔半世纪后,又复归在一个政权北周的支配下。实际上,这个情形不是仅见于中国北部,因为蜀和江陵都已在北周的势力范围内,除了东南一隅勉强残存的陈王朝,约八成的中国,可以说已经统一了。
北周却在霸业即将完成的寸步之前断了气。耐性强韧且极为果敢的武帝,于达成讨伐北齐这个夙愿的翌年,以三十六岁的英年病殁了。太子赟是个无比庸愚的人,武帝为了锻炼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曾经采取斯巴达式的教育,但一点成效也没有。
“老爹,你应该早些翘辫子的!”
即位成为宣帝的太子,在父亲葬礼上,抚摸着手臂上的伤痕,大声说了这样的话。武帝常对这个不成材的儿子施以体罚,体罚的方法是杖责。宣帝以此为恨事,因而抚摸着被打的伤痕,如此咒骂死去的父亲。
宣帝很快就退位。他以为当皇帝可以逍遥自在地大玩特玩,没想到实际的情形是诸多拘束,因此,他不想干了。而抱持“依旧掌握天子大权,却免除天子应尽义务”这个一厢情愿想法的他,退位后以天元皇帝自称,并由八岁的太子阐即位为静帝。
武帝十六岁时生宣帝,宣帝则于十四岁时生静帝。过早接触女性且房事频繁,大概是导致短寿的原因。天元皇帝二十二岁就死了。这个天元皇帝的正皇后杨后的父亲叫杨坚。
静帝的生母是朱氏,而依照中国人的习惯,子女父亲的正室须以母亲相称。虽然没有血统上的关系,杨坚还是静帝的外祖父。杨坚逐一肃清反对势力后,在短短时日内就掌握实权,并且获授隋王爵位。毋庸赘言,这是禅让的一个阶段。
天元皇帝死去的翌年(公元581年)二月,隋王杨坚受静帝之禅让。
新王朝以“隋”为国号。这个国号原本是“随”,但鉴于字中的走字旁有“去了”之意,象征短命,因而创造了去掉走字旁的新字。
由于隋朝是接续北周的政权,这意味着中国的大半已置于其统治之下。隋文帝杨坚担负的任务是,对四百年来的分裂打上休止符,统一天下。而现在只剩下以建康(南京)为据地的陈王朝而已。
文帝首先着手的是巩固内部,也就是扫清北周宇文家的残存势力。二月禅让的静帝,于五月间死去,死时年仅九岁。宫廷只以“已崩”发表,但没人相信他是自然死亡的。
三国时代的禅让是,让出天下的后汉献帝比受让的魏文帝长寿,而且享尽天年;南北朝时代就没有这么好,通常连幼帝都不被放过,血腥气味非常浓重。隋文帝更是个雄猜之主,因此,肃清格外彻底。北周皇室宇文氏的远房亲戚也统统遇难。
内部肃清完毕后,他将属国江陵后梁改为直辖领域。这事倒难得,没有发生流血事件。
此时后梁是夭折的昭明太子(梁武帝长子)之孙明帝萧岿的时代。隋文帝把这个后梁明帝的女儿许配给次子杨广为妻。杨广就是后来的炀帝。明帝死后,由儿子萧琮继位,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废后梁,改为直辖领地,封萧琮为上柱国,并且赐莒公之爵位。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