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22)

2025-10-09 评论

    史籍如此记载。
    状况如此凄惨的迁都大事,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间开始。年幼的献帝来到新都长安则是三月间的事。
    控制着天子的董卓,暂时留在洛阳,摆出与东方反董联合阵营对决的姿态。
    集结于酸枣县、已摆出反董阵式的诸军,每天不是开会研究,就是喝喝酒而已。因为这是花钱招募的军队,所以他们大都不愿主动率先发动攻势,生怕遭受损失。要打就让别人先打——这是他们的想法。
    “这像话吗?”
    三十六岁的曹操为此极为愤慨。同僚诸将依旧持推诿态度,没人愿意率先出阵。
    “好,那由我来出击吧!”曹操遂进兵荥阳。
    “那个家伙莫非疯了?”联合军盟主袁绍听到曹操出击之消息时,内心如此嗤笑。
    但曹操有他的想法。战乱一定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只是乱世序幕。这时候与其担忧折损兵员,不如赢得“曹操乃天下猛将”的美誉,以长远眼光来看,如此做应该是较为有利的。
    曹操出击,果然为董卓部将徐荣所败。因为彼此的兵员太悬殊了,曹操落荒而逃。这是一次惨败,他折损了许多士兵。但由于此役,他也如愿以偿获得了“猛将”名声。这一点成了他的巨大资产,于酸枣整天开高层会议的平庸将军根本不明其理。
    在这次出击之后,曹操为了补充兵员,到过南方一趟。他是前往扬州募兵的。
    由于长期共同布阵因而造成盟友间产生摩擦,是常有之事。酸枣诸将中,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发生冲突,并将对方杀掉。此事乃属冰山一角,不足为奇。
    “哈!看你们的团结能维持到几时!”董卓得到消息时,当然为之沾沾自喜。但,董卓理应没有时间如此沾沾自喜。反董军不是只在东方,南方也有。
    董卓不但使洛阳化为灰烬,更将居住洛阳的五十多名反董军盟主袁绍之族人悉数残杀。袁绍的叔叔袁隗和弟弟袁基,都在其中。
    在南方对洛阳虎视眈眈的是袁绍之弟袁术。袁术因哥哥袁基于洛阳被董卓杀害,大为震怒。
    实际上,袁术是个门阀意识极强的人,但实力并不强大。只是,他的部将中有长沙太守孙坚这个猛将。他们正由湖北朝洛阳长驱而来。
    董卓派遣部将李傕等人,企图安抚孙坚。但,孙坚根本不予理睬。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孙坚终于攻入洛阳。董卓亲自率领军队,在洛阳郊外应战。这里是汉朝历代皇帝的陵墓所在地。据说,孙坚一边打仗一边清扫陵墓,并且奉上供物。
    董卓派出“养子”——刚勇奋战的吕布,结果打不过对方,不支而退。
    一度攻入洛阳的孙坚,也不知道为什么,修缮陵墓后,就率军撤退至鲁阳。
    ——孙坚为何不在洛阳盘踞下来呢?
    人们为此颇费思量。有人说:洛阳已成一片焦土。占领这种地方,不但没有利益可言,还会在军粮问题上发生困难。原因大概在此吧?
    更有自诩消息灵通之人,自以为是地说:
    ——孙坚只是袁术的一名部将。他是不愿功高震主才退兵的。
    另有一些人说:
    ——事实上,是袁术叫他回去的,召回的目的,在于将与刘表决一死战。
    皇族之一的刘表被朝廷任命为荆州刺史,但荆州实际上是袁术的势力范围。
    ——我无论如何都不会交出荆州的!
    袁术下此决心,并立刻召回正在远征洛阳的孙坚,准备与前来接收其地盘的刘表对决。
    这时候,坊间流传一则奇妙传闻。
    ——孙坚从洛阳宫殿古井中捞起“传国之玺”,将之据为己有后,决定撤退。也就是说,他准备脱离袁术,另立一派……
    天子使用的印章有好几个,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传国之玺”。这个印章可以超越朝代,是作为“中国之主”的证物。
    这个传国之玺由秦朝传至汉朝。前汉至后汉的阶段,虽然发生过许多危难,传国之玺还是一直被传承下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