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走之际还能拥有一支万余名士兵的完整部队,可说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但这也不纯粹是幸运,而是早料到会有如此事态的诸葛孔明事先布局的结果。
孔明的下一个布局是如何与孙权同盟,共同对抗曹操。刘备想以一方之首生存于这个乱世,单靠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的。毋庸置疑,结果必然会被曹操击溃。
这需要好好说服孙权。
东吴孙权阵营的官员,意见分为两派。
是要与攻陷荆州收编部分军队后、大举南下的曹操彻底抗战呢?抑或与之媾和、承认其对长江沿岸之支配权呢?
也就是说,阵营之中分成抗战派和投降派。
抗战派的急先锋是鲁肃,而极力主张媾和的是长老张昭。
孙权阵营诚可谓土著与豪族之联合体。他们当中有只求自己势力范围安全无虞的明哲保身之士,也有企图乘此机会称霸天下的积极分子。
多次开会,根本方针却迟迟未见决定。孙权只是聆听两派论客大声争论,自己绝不遽下任何决定,环抱双臂的他,始终保持缄默。
“对方拥有天子,与之对抗,会蒙上背叛朝廷的恶名!”
媾和派强调这一点。
“虽然拥有天子,而曹操却束缚天子之自由。曹操才是真正的朝廷之敌!讨伐朝廷之敌乃是正义!”
抗战派如此驳论。
抗战派只有中坚分子在发言,其领导人物鲁肃则沉默不语。鲁肃在南郡会见刘备后,带着孔明回到柴桑。
孔明前来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倘若此时鲁肃出面向孙权建议与刘备结盟事宜,易使孙权认为他和孔明有所串通。为人正直的孙权非常厌恶这样的事情,鲁肃深知这一点,所以绝不置喙。
孔明论道:
“曹操取得荆州后,统一天下之野心已达成十之八九。孙公何不以这剩下的一两分为赌注,与曹操一决雌雄?倘若无此勇气,孙公何不早日向曹操举旗投降?”
投降派在用语上,绝对忌说“投降”两个字,使用的是“媾和”字眼。而孔明却毫不顾忌地开口闭口说“投降”,他想用激将法,使不甘心服输的孙权奋起。
孔明的方法果然奏效,孙权气得满脸通红。
“投降……你的主子刘备为何自己不向曹操投降?”
“往昔的田横虽然只是齐国一介壮士,却不屑于向汉高祖投降,情愿自刎而亡。敝主刘备乃汉王室的后裔英杰,他根本未将胜负放在眼里,怎么会向逆贼曹操投降?”
孔明以淡漠的语气诉说了这等旨意强烈的话,使得这句话的说服力倍增。
“你要我与刘备结盟,可是,刘备才于长坂被打得落荒而逃。与刘备结盟,谁敢保证一两分的可能性能提高到五分?”
孙权冷静下来后,就现实问题做了考量。
“长坂之役并没有给我们毁灭性的打击。孙公说我们被打败,而我却说这是我们把追上来的曹军甩掉。以水路南下的关羽军队完整无损,此外,刘表的儿子刘琦更率领擅长水战的万余江夏健儿与我们会合。相对于此,曹军全都是不谙水性的北方士兵。虽然他们在人工水池受过水战训练,但这样的军队能与从小就在长江生活的东吴士兵,在水上相抗衡吗?再怎么强劲的弓箭,射到远处连一块布也无法贯穿。曹操军队的战线既然如此延伸,有何值得畏惧?”
孔明依旧以冷静口吻道。
“可是,曹操于占领荆州后,合并了许多擅长水战的军队啊!”孙权诘问。
“曹操确实以北方大军镇压荆州,并且收编了其水师。但使用这种高压手法,能收揽军心吗?不服指挥的军队,值得畏惧吗?”
“这……”
孙权为何去何从而陷于苦思。
就性格而言,“碧眼儿”孙权是富于战斗精神的人,绝对不愿服输,不久前,他接到曹操一封令他恼怒至极的信。这封信写的是:
本人谨奉勅命,讨伐罪人。征旗向南,刘琮(已故刘表之次子)亦已举手投降。今率领水师八十万,欲与将军(指孙权)会猎……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