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马礼逊被人们称为近代向中国传布新教的始祖,曾把《旧约》译为汉语,著有《英华字典》和《通用汉言之法》等。享年五十二岁。
首席翻译官的职务由他的儿子小罗伯特?马礼逊继承。他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青年,出生于澳门,中国语说得跟中国人一样好。
不过,翻译工作光是语言好,还不能算是有能耐。老马礼逊在翻译时还考虑到中国的风俗习惯和官员的性格,甚至对神经过敏的律劳卑的健康状况也要加以斟酌。在他的儿子继承职务之后,清英两国之间的交涉确实又增添了许多露骨的尖酸刻毒的语言和某种沉闷紧张的气氛。
由于广利行卢继光的努力,副省长级的清国官员终于到“夷馆”去同律劳卑会谈了。清朝禁止官吏与夷人接触。这次打算向北京报告说,这是去“面加查询”(当面查问)的。
可是,一旦到了会谈的时候,律劳卑又在席次的问题上找碴儿。当时清国的三名官员坐在北面的上席上,律劳卑等英国代表团和公行的商人们在清国官员的左右对面而坐。这样的坐法当然不符合律劳卑所要求的对等。让清国的官员坐上席,自己是英国的“官”,却被人家看作是与清国的“民”——公行的人同等的了。更糟糕的是这间屋子里还挂着英国国王的肖像,英方代表团的席位在挂像的墙壁前。律劳卑大声吼道:“难道叫我们把屁股朝着国王陛下吗!”会谈不仅破裂了,事态比会谈前更糟。
八月二十一日,律劳卑在向本国政府的报告中说:“用武力施加压力,可能比费口舌的谈判更奏效。”
八月二十五日,律劳卑让居留广州的英商组成了商业会议所,以表示团结的决心;同时用中文印发了说明自己对现状看法的文告。这个文告的结尾说:“……数千之清国人,愿与英贸易而立生计,将因其政府之冥顽,不得不为灭亡与不满所苦。英国商人愿据互惠之原则,与全清国交易。英国商人将不懈努力,直至英清两国平等获得承认。而总督即将实行公行疯狂之决心(指自发停止贸易)。应知此与阻塞珠江之水同样困难!”
这显然是挑衅。外国人向中国人散发中文告示,应当说是荒谬绝伦;而且还在其中攻击清国政府冥顽。就连总督卢坤看到这个文告也火了。他原来为了保自己,尽量想把事情稳妥地了结。但他受广东巡抚祁的牵制,有时也不由自主地表露出一点强硬的态度。
巡抚祁,山西人,字竹轩,精于法律。三年后被中央政府召回,任刑部尚书。他本来是法律家,所以态度强硬,手段简单。
他把卢继光叫来,将律劳卑散发的中文文告往卢继光面前一掷,说道:“夷人不可能写这样好的中文。一定有汉奸为英国人写了这篇文章。尽快把汉奸查出来报告!”
卢继光一句话也插不上,低着脑袋。
“三天以内如报不来汉奸的名字,这个问题由公行负责。”巡抚说后,拂袖而去。
卢继光无精打采地回到公行会馆,把这件事告诉了伍绍荣。
“肯定是马礼逊的儿子写的。”伍绍荣又把文告看了一遍,说道。
“巡抚认为是汉奸写的呀。”
“把马礼逊的儿子领去,让他在巡抚面前写篇文章,怀疑就解除了。”
“可是,规定巡抚不能见夷人呀!”
前面已经说过,马礼逊的儿子受过和中国人一样的教育,文章写得和中国人一样好。但这无法向巡抚证明。
“不好办呀!不好办呀!要三天以内……”卢继光抱着脑袋。
伍绍荣一直在沉思。这时他开口小声地说道:“抛出一个人当牺牲品吧!”
“什么?”卢继光追问道,“让谁蒙上无辜的罪名,关进监狱?”
“恐怕只有这么办。为了保护公行。”
“那太残忍了!”
“可以拿我们的敌人去当牺牲品嘛。”伍绍荣尽量把语气说得和缓些。
“敌人!”卢继光的声音嘶哑了。
“对,让谁当,你明白吗?”
卢继光没有答话。这人是谁?肯定是连维材。他在考虑采取什么办法。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