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书(84)

2025-10-09 评论

    让我们大略瞥一眼他们看见的宝藏:女人和女孩的身影映在迷蒙的厨房窗户上,听不见她们的声音;一个鬼魅般的背影在祈祷,缓慢地弯下腰去又直起身来;一只老妇人的腿,她躺在棉被还没有掀开的床上,旁边摆着一本图画杂志(如果耐心等一会儿,将会看见一只手翻动书页,懒洋洋地搔了搔腿);一个年轻人的前额压着冰冷的窗玻璃,他下定决心,终有一天要光荣地返回这个无底的深渊,挖掘出居民们隐藏的秘密。(这位凝望着自己倒影的年轻人,有时候会看到对面下一层的窗户上,反射出他美丽动人的继母也正和自己一样陷入幻想。)容我们再补充说明,蹲在黑暗中的鸽子,用它们的头和身体为这些画面加了一圈深蓝色的画框。微微摇曳的窗帘、忽明忽灭的光线、灯火通明的房间,都将在窗户上、在转化成为这些画面的悔恨记忆中,画下鲜橙色的痕迹:我们活着的时间如此短暂,我们见到的事物这么少,我们几乎一无所知,那么,至少,让我们做一点梦。祝你们周日愉快,我亲爱的读者。

    “当我今晨醒来时还是同一个人吗?我依稀记得自己好像有点不一样。可是,如果我不是同一个人,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到底是谁?’”
    ——刘易斯·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卡利普一觉醒来,看见蓓琪丝已经换了衣服,她穿着一件石油色的裙子,让他想起自己现在正与一个陌生的女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她的脸和头发也全都变了。她把头发往后梳得像是《北京五十五日》中的爱娃·嘉德娜,嘴唇上抹了电影中同样的超特艺拉玛红。看着她的新面孔,卡利普突然觉得长久以来大家一直在欺骗他。
    不久后,卡利普从女人费心收进衣柜挂好的大衣口袋里拿出了报纸,在女人同样费心收拾干净的餐桌上摊开。他重读了一遍耶拉的专栏,又看了看自己之前在页缘写下的注记以及划线强调的字词和重点,却发现它们有点可笑。事实摆在眼前,这些划线的字词并非解开文章秘密的关键。一丝念头闪过卡利普脑海——也许这个秘密并不存在,他眼前所读的字句除了本身的意义之外,本来就另有言外之意。耶拉这篇周日专栏的内容,描述有个人因失忆而发现了惊人事实,却无法向世人传达。但文章里的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来自另一则关于某种众所皆知的人类处境的故事。字里行间的意义是如此明晰而真实,根本没有必要把他所挑出来的重点字词再重写一遍或重组。一个人仅仅需要信心十足地阅读这篇文章,便能破解其中所谓的“隐藏”意义。目光从一个字滑向下一个字,卡利普相信自己正在阅读城市和生命的秘密,同时搜寻着如梦和耶拉藏身之处的位置和意义。然而,每一次只要他抬起头瞥见蓓琪丝的新面孔,他便失去了信心。他希望自己能够保持纯然的乐观,花一点时间再从头读这篇文章,但他就是无法清楚地分辨出他自以为已经掌握的神秘意义。他感觉到一种即将揭开世界之谜和存在之秘的狂喜,但是,每当他就要参透这个寻觅多时的秘密、就要大声宣布答案之际,斜睨着他的女人的脸孔便浮现在眼前。过一会儿,他想或许能够靠逻辑推理而非直觉和信念来进一步逼近谜底,于是他开始在页缘写下全新的注记,标出完全不同的重点字词。当蓓琪丝走近桌边时,他早已陷入忘我的境界。
    “耶拉·撒力克的专栏,”她说,“我知道他是你大伯。你知道为什么昨天晚上在地下室里,他的人偶看起来那么阴森诡异吗?”
    “不知道,”卡利普说,“不过他不是我大伯,他是我大伯的儿子。”
    “因为那个人偶太像他了。”蓓琪丝说,“有几次我为了希望能撞见你而跑到尼尚塔石去,结果却看到他,一身相同的穿着。”
    “那是好几年前他穿的雨衣,”卡利普说,“以前他常穿。”
    “他现在也还会穿着它,像个鬼似的在尼尚塔石晃来晃去。”蓓琪丝说,“你在边上写的是什么笔记?”
    “跟专栏无关,”卡利普说,把报纸折起来,“是关于一个失踪的极地探险家。因为他失踪了,所以别人取代了他的位置,结果也失踪了。第二个人的失踪使得第一个人的失踪变得更加神秘。原来,第一个失踪的人来到一座偏僻的小镇,改名换姓,定居下来,没想到有一天意外死亡。”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奥尔罕·帕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