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晚上,我给十余家可能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的中国出版社去信:“目前,除《钢琴教师》之外,耶利内克的所有作品的中文简体字版都可以向中国出版社授权……”有意出版耶利内克作品的出版社很快就发来了有关资料,但是他们当时都对耶利内克的创作情况了解很少,提出的选目全是媒体报道里提到的那几本小说,尤其是集中在她的代表作《钢琴教师》和成名作《逐爱的女人》这两本长篇小说上。
耶利内克之所以在中国还不为读者所知,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国内搞德语文学专业的学者,应该说,大部分人都知道耶利内克,上海学者余匡复教授也在几年前所着的《德语文学史》一书里专门介绍过耶利内克,但是,她的主要作品都涉及到性,许多作品在德国也曾因此而引起轰动,搞德语文学的人大都会因国情和出版政策的不同而有所顾虑。第二,国内出版社往往把可读性放在首位,而不够注意文学价值和独创性。我本人从事德语当代文学翻译、介绍、研究工作二十余年,从事德语图书版权代理十余年,但是过去也仅仅读过耶利内克的几本小说。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宁瑛教授请我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二十世纪曾经轰动的女性小说”丛书推荐书目时,我就推荐了耶利内克最有名的小说《钢琴教师》和《逐爱的女人》。宁瑛教授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郑华汉教授合作将《钢琴教师》翻译成中文,交给了北京十月出版社,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出版,书稿“压箱底”达数年之久,中国读者也错过了一次在耶利内克获奖之前就能够对她有所了解的机会。耶利内克的其他作品,我过去也没有读过。10月11日,我花了几个小时,把她的十几本书翻阅了一遍,算是“恶补”了一场耶利内克,并把“恶补心得”以及耶利内克主要作品内容提要匆匆输入电脑,发给了来信约稿的《南方周末》和这十几家有意出版耶利内克作品的大陆出版社。《南方周末》(2004年10月14日)作为“资讯”摘要发表了我的“恶补心得”(可惜将我的名字写错,成了蔡鸣君),文中除了提及耶利内克在德语文学界的影响和获奖情况、介绍了媒体还没有提到的其他几部小说的主要内容之外,重点介绍了她的戏剧创作:
耶利内克的小说基本上都是激烈地抨击男性社会和等级社会,经常表现性、暴力、犯罪、权力等主题,文字比较难懂,有的不分段落,有时通篇都是小写字母,也没有标点符号。除了《钢琴教师》和《逐爱的女人》,她还写了长篇散文《啊,荒野》(OhWildnis,obSchutzvorihr,1985),长篇小说《情欲》(Lust,1989)、《死者的孩子们》(DieKinderderToten,1995),《贪婪》(Gier,2000)。《情欲》写的是在阿尔卑斯山谷,流行艾滋病,工厂厂长不得不放弃寻花问柳,把妻子格尔蒂作为泄欲的对象。格尔蒂为了逃避丈夫的施暴,经常外逃,后来爱上了一个大学生米夏埃尔,然而最后却没有逃脱被侮辱和欺负的命运。该书出版时曾经因为涉及“色情”而颇有争议,被称为是“色情讽刺作品”(Porno-Parodie)。《死者的孩子们》有667页,是耶利内克迄今篇幅最长的作品,据说她写这本书花了几十年,集耶利内克的创作主题于一身,堪称是扛鼎之作。小说写的是一个有点荒诞的故事:在外出度假的一些奥地利人中,有三个死人企图返回人间。死人醒来,作为非死人返回现实,作者把奥地利表现为死人王国,遭到了多方指责。《贪婪》继续了男性对女性施暴的主题,乡村警察库尔特利用职权,寻找女人泄欲,企图霸占她们的财产,败露之后又杀人灭口,弃尸于湖中。此书的副标题是“一部娱乐小说”,集破案、情色小说、消遣为一体。
耶利内克的剧本,从文体上很难下定义,“恶补”过程中也来不及仔细思考,总体印象是,作家在文体之间游刃,许多剧本完全可以作为散文来读,人物极少,大段的对白,每个人物似乎都在“自说自话”,有的全剧就是一个人的独白。如果说一部分剧本,如《克拉拉·S》(ClaraS.,1982)、《城堡戏剧》(Burgtheater,1985)、《疾病,又名现代妇女》(KrankheitoderModerneFrauen,1987)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有场景、场次、人物、对白,等等,那幺其他一些剧本则完全可以被视为“为舞台写的散文”。《云团·家乡》(Wolken.Heim,1988),是将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费希特、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的语录和恐怖组织红色旅囚犯的书信揉为一体。《托特瑙山(29)》(Totenauberg,1991)中的主人公——老年男人和中年女人,无疑就是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他们之间的对话正是作家本人对奥地利乃至欧洲的政治现实给予的回答。《死亡与少女》(DerTodunddasMdchenIV)是作家在不同时期写的五个单独的作品,分别以几个女性形象为主人公(白雪公主,睡美人,罗莎蒙德,杰基·肯尼迪,美国女诗人普拉斯和德国女诗人巴赫曼),展示了这些由男性的视角创造出来的悲剧女性及其她们并不可能由“王子”解救的命运。剧中人物很少,几乎全是大段的独白或对白,因此似乎更适合阅读而不是上演。其实,作家本人对自己的剧本也曾经说过:“台词是为剧场考虑的,但并不是为了一场舞台演出。人物们其实自己已经在充分表现。”她还说:“我并不追求有缺陷和弱点的被弄掉了棱角的人物,我追求的是论战和强烈的反差,这是一种木刻技术。我用斧子劈进去,为的是让那些我的人物进去的地方不再长出草来。”研究耶利内克戏剧的专家UteNyssen认为:耶利内克的戏剧具有很大的试验成份,在另外的时间和地点,以经历近似的背景,对特定的人物或者形象的行为进行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这些人物或者形象是否能够解决他们曾经面对的问题。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