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到巴格达(38)

2025-10-09 评论

    义务这两个字,维多利亚听起来很不舒服。
    “我是想找个有报酬的工作,”她说。
    “哎呀!”赖斯波恩博士的脸沉了下来。“那就困难得多了。我们这儿领工资的工作人员很少——而且目前,由于有义务人员帮忙,人手足够用的啦。”
    “不找个有报酬的工作,我经济上负担不了,”维多利亚解释说,“我是个很合格的速记打字员。”她毫不脸红地补充说。
    “我相信你很有能力,亲爱的小姐,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觉得你真是才华横溢。可是,对我们来说,是英镑、先令和便士的问题。不过,即使你在别处找到了工作,我希望你能在业余时间帮助我们做些工作。我们这儿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我担保,你帮助我们做些工作,会感到很鼓舞人心的。世界上这一切野蛮行为,战争,误解,还有怀疑,都必须根除掉。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人们能够在一起聚会的共同基础。我们需要的是戏剧,艺术,诗歌——人类的这些伟大的精神财富——而什么卑劣的嫉妒,或者仇恨,都没有立足之地。”
    “没一-没有,”维多利亚怀疑地说道。这时,她想起了自己那些作演员和从事艺术工作的朋友,她们的生活似乎经常受到最微不足道的嫉妒心理和特别恶毒而又激烈的仇恨心理的困扰和纠缠。
    “我已经安排人们把《仲夏夜之梦》译成了四十种文字,”赖斯波恩博士说,“四十组不同的青年人为翻译同一部文学名著而工作。青年人——这就是秘密所在。除了对青年人之外,我对其他任何人都没有用处。一旦头脑和精神僵化了,那就太晚了。不能那样,青年人必须团结在一起。就拿楼下那个女孩子凯瑟琳来说吧,就是带你上楼来的那个女孩子。她是叙利亚人,家在大马士革。你跟她岁数大概差不多。按一般常规来说,你们是永远不会凑到一起的,你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可是在橄榄枝协会里,你跟她,还有其他很多人,比如说,俄国人,犹太人,伊拉克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埃及人,波斯人都聚会到一起,互相都很喜欢对方,读一样的书籍,讨论电影和音乐(我们这里有从伦敦来的水平很高的讲师),你们会发现,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会因为跟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争论而感到兴奋——哎,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维多利亚不由得想道,赖斯波恩博士以为,所有那些观点不同的人们聚到一起,就必然会互相喜欢对方,这未免有点过于乐观了。以自己和凯瑟琳为例,她们彼此谁也没有喜欢上谁。而且她很有把握地估计到,她们二人见面的机会越多,彼此就会越不喜欢对方。
    “爱德华这个人太好了,”赖斯波恩博士说,“他跟大家相处得都很好,可能跟姑娘们相处得比小伙子们还好。这儿的男学生们开始都不大好相处,对人抱着怀疑态度,几乎到了敌对的程度。可是姑娘们都很崇拜爱德华,他要她们干什么。她们就会干什么。他跟凯瑟琳的关系特别好。”
    “的确是这样,”维多利亚冷冷地说。她觉得自己对凯瑟琳的厌恶情绪更加厉害了。
    “好吧,”赖斯波恩博士笑着说道,“如果你有可能的话,请来帮助我们。”
    这是送客的表示。他热情地握了握维多利亚的手。维多利亚离开了房间,走下楼梯。凯瑟琳正站在门口,跟一个刚刚进门的女孩子谈着。那个女孩子手里提着一个小衣箱。她皮肤黝黑,面孔很漂亮。维多利亚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她。可是,那个女孩子看了看维多利亚,却没有流露出一点表示认识她的迹象。那两个年轻妇女正在兴高采烈地谈着,维多利亚听不懂她们讲的是什么语言。她们一看到她就停住不谈了,沉默不语地盯着她看。她从她们身边过去,走到门口,快要出门时,强迫自己对凯瑟琳客气地说了声“再见”。
    她从弯弯曲曲的小胡同中走了出来,来到拉希德大街,慢慢地向旅馆走去。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而她却视而不见。她尽可能让自己去考虑赖斯波恩博士和橄榄枝协会的整个机构,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艰难处境(来到巴格达,身无分文)。在伦敦时,爱德华曾经说过,他这儿的工作有点“可疑”。什么“可疑”呢?是赖斯波恩博士可疑,还是橄榄枝协会本身可疑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阿加莎·克里斯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