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可以新,但不能太新
随着天体的运行,什么都在变,武侠小说不仅作者在变,其实读者也在变。
自有古龙的“新派武侠”之出,“新”就成了话题。
“新”指的比较广泛,它包括了写作文体、结构、技巧,涵容了思想、价值观的表达以及遣词、用字;而这些“新”必须能和谐地融入而不被排斥。如果写“武松”,说他在“狮子楼”掏出左轮手枪,就新得离谱了。
在《烛影摇红(5)》第五章《静雅山庄》里,有一段奇怪的描写
巫云绢以手指在慕品扬膝盖上画了一个“?”,然后目注慕品扬,疑讶而迫切地等候回答。
现代的读者,任何人都能了解“?”是“问号”,但慕品扬的时代,绝不会有人懂得使用这个“?”。您说是吗?
看完《烛影摇红(5)》,发现了一点关连到写作上的问题,一并写出来供参考。
胡正群——
中秋夜,冰轮高挂,碧空如洗。
洞庭君山,湘妃祠前。
祠前石阶上,月色下,正端坐着一位蓝袍老人。
老人南向面月而坐,垂目俯首,双手平置于膝盖上,垂胸长髯于清风中微微拂动,神态肃穆庄严。
老人身前,相去约丈五光景,另成半月式排列着五方青石。
五方大小如一的青石上,由左向右,依次经人以大力指法,勾划了似地刻着当今五大门派五位掌门人的名讳:“少林百了禅师、武当谢尘道长、终南凌波仙子、黄山白石先生、王屋八指驼叟”。
夜深沉,万籁俱静,月行中天,三更正。
就在这时,微波闪漾的湖面远处,忽然出现了一条淡白色的身影,映着波光月色,但见来人衣袂飘扬,掠波如飞,眨眼已至近前。来的乃是一位身着素白宫装,面垂白纱,背悬白玉长箫,风姿绰约的俏丽佳人。
白衣佳人登岸后,身后略顿,随即向蓝袍老人坐处款步行去,近石止步,深深一福,脆声恭敬地喊一声:“天龙大侠好!”
蓝袍老人身躯纹风不动,略略颔首道:“仙子好请坐。”
这位白衣佳人显然就是终南本代掌门,凌波仙子白素华。这时剪水双瞳于纱孔中向五方青石微微一扫,便走至中央的一块缓缓坐下。
凌波仙子刚刚坐定,湖面上,又有两条人影如飞而至。
走在前面的是位道人,星冠鹤氅,面容清癯,手执长尾云拂,双目开阖间,精光如电。
走在后面的则是位中年文士,儒巾儒服,缓带云履,眉目疏朗,神情怡蔼而潇洒。
一望可知,二人正是武当谢尘道长,黄山白石先生。
白石先生和谢尘道长二人,与先到的凌波仙子一样,缓步上前,向蓝袍老人俯身喊了一声“天龙大侠好!”
蓝袍老人也与先前一样,颔首淡淡地答了句:“两位好一请坐。”
谢尘道长和白石先生相继转过身子,又向凌波仙子见过礼。然后便在凌波仙子上下首分别坐下。
二人落座后不久,湖边佛号起处,身材枯瘦矮小、灰眉覆目、身披深紫袈裟的少林百了禅师,接着出现。
百了禅师走过来,合掌甫喊得一句:“蓝老施主别来无恙。”
蓝袍老人尚未有所表示,湖边传来一个粗大宏亮的声音,已然大笑着喊道:“好好,不论赶什么场合,老汉总是慢了一步。”喊完,又复大笑起来。
未容得诸人回头,人已随着笑声来到。来人一身粗布,手持狮头拐,虽然驼着背,却仍比常人高出一个头有余。
蓝袍老人缓缓抬脸,朝百了禅师点点头,百了禅师合掌一躬,退至左边第一方青石上就位坐下。
八指驼叟将狮头拐一顿叫道:“老汉坐哪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慕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