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京画本(43)

2025-10-09 评论

    她笑的那一刻,嘉树仿佛听到了花骨朵绽开时啪的那一声,如此容颜,近在咫尺,却似有千里之远,令他感到轻微的眩晕。月光像一匹冰凉的丝绸从指间滑过,他合拢手指,却什么都握不住,静了半刻,轻声道:那么,你保重。

    辽天庆十年暮春,萧观音奴以崔夜来之名,与崔逸道归宋国。其年焰尾草的花开得极繁,像此后燃遍辽国的战火一样席卷原野,烈焰般的花朵几乎淹没了草叶的绿色。这场热烈盛大的花事,成为观音奴对故国的最后记忆。

    第一折注释: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莲。《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中》

    第二折注释:黑山在境北,俗谓国人魂魄,其神司之,犹中国之岱宗云。每岁是日(注:即冬至日),五京进纸造人马万余事,祭山而焚之。俗甚严畏,非祭不敢进山。《辽史》卷五十三《礼志六》

    第五折注释:尤重复仇,若仇人未得,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要斩仇人而后复常。《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传》

    喜报仇,有丧则不伐人,负甲叶于背识之。仇解,用鸡猪犬血和酒,贮于骷髅中饮之,乃誓曰:若复报仇,谷麦不收,男女秃癞,六畜死,蛇入帐。有力小不能复仇者,集壮妇,享以牛羊酒食,赴仇家纵火,焚其庐舍。俗曰敌女兵不祥,辄避去。《辽史》卷一一五《西夏外纪》

    其实史书的意思是,西夏的党项族重视复仇。如果仇恨化解,要搞一个用骷髅头喝血酒的仪式,并立下毒辣的誓言,表示不会再去寻仇。我用的时候变通了一下。从这段史料看,西夏女子颇勇悍。

    第七折注释:(天庆十年)三月己酉,民有群马者,十取其一,给东路军。《辽史》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天祚皇帝二》

    第九折注释:①(天庆)十年春二月,金复遣乌林答赞谟持书及册文副本以来,仍责乞兵于高丽。(三月)庚申,以金人所定大圣二字,与先世称号同,复遣习泥烈往议。金主怒,遂绝之。《辽史》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天祚皇帝二》

    ②(女真)人皆辫发,与契丹异。耳垂金环,留颅后发,以色丝系之。《北风扬沙录》

    ③苟奉倩舆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

    第十折注释: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宋●张舜民《使辽录》

    契丹女子冬月以栝蒌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宋●庄绰《鸡肋编》

    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络臂面涂黄。南人见怪疑为瘴,墨吏矜夸是佛妆。宋●彭汝励

    第十一折注释:①关于山东士族,唐朝人说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地区,涉及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三省。而现代人说的山东,仅指太行山之东的山东省。

    ②清河崔氏亦小房最著,崔程出清河小房也。世居楚州宝应县,号八宝崔氏。宝应本安宜县,崔氏梦捧八宝以献,敕改名焉。唐●王谠《唐语林》

    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呈犄角之势,将东方大海围出一片,成为中国的内海,世称渤海,也叫辽海。杜甫《后出塞》中曾咏道: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崔逸道一行自上京出发,尚未走出辽国,便弃了陆路,在中京道的兴城改乘八宝崔氏载瓷器茶叶来辽东的商船,扬帆往宋国东南而去,行的正是杜工部诗中的海路。

    观音奴一路闷闷不乐,及至大船驶进这比草原还开阔的海天,精神为之一爽,渐渐有了笑容。这日天气晴好,阳光裂成千万片赤金,倾于湛蓝的海波中,观音奴在左舷放出游隼小雷,看它追逐那些雪羽朱吻的海鸟,崔逸道走过来,笑道:夜来,你瞧谁来了。

    观音奴还不习惯自己的新名字,愣了一下,转向崔逸道所指之处,见一叶轻舟顺风而来,倏忽间便到了眼前。水手们放下梯子,将舟中诸人接到大船上。喧嚷声中,一名刚上船的碧衣女子急切地打量着周遭,随即向左舷奔来,海风中裙裾翩翻,盈盈欲飞。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盛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