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书青为什么要这么做?陈七星不能完全理解,不过大致能猜到两点,一是感谢陈七星的救命之恩。如果没有陈七星果断地支使三义劫法场,他这时已尸身化泥不算,而且是个冤死鬼,即便事后有暴乱发生,最终就算能把邵仁掀翻,顾书青的冤情也绝对翻不了案。事已过,人已死,没人再会来翻老账,而像顾书青这样的人,救他的声名比救他的性命更让他感激。
二呢,估计也是感于陈七星的忠直。邵仁为一州之牧,位高权重,背后还靠着个大将军阮进,跟这样的人作对,就换了是顾书青自己,也要掂量掂量,而陈七星却不顾一切踏了进来。先前不顾一切劫法场,那可是犯法的事啊,递了奏章后,又还求了天子金牌直冲过来。顾书青本身是忠直之臣,最佩服的,也就是陈七星这样义无反顾的人,这事反正要有一个人垫背,他垫上去,比陈七星垫上去自然要好得多。
明白了他的想法,陈七星心中既感动又暗暗有些惭愧,他其实暗地里联系上了尸灵子。尸灵子得到他的指令后,奉行不渝,利用化州本有的渠道,屯积了近十万石粮食,如果一天只施两顿粥的话,即便是二十万饥民齐聚,也可以支撑近一个月,而随后还有大批粮食运进来。所以说,真逼急了,陈七星还是有办法的,只是他当然不能说。他暗藏私心,倒没成想顾书青却一心为他考虑了。
他还在犹豫话要怎么说,三义却催了起来:“是啊是啊,陈大人,你是天使,说话管用,赶快去京师,求皇帝老子拨粮啊。”很显然,他们三个没明白顾书青话中隐藏的意思。
陈七星摇摇头:“城中无粮,饥民必然暴乱,顾太守一人独领罪责,那不行。”说着他看向关山越。关山越却也想明白了,点头:“嗯你应该留在城中。”
顾书青没想到他师徒是这种态度,心中感动。他这样的读书人,本来是看不起江湖中人的,什么四魄师五魄师,在他眼里就是一帮带有危险倾向的暴民。可三义救他于前,陈七星师徒又秉正于后,便让他心中的印象大为改变,暗暗感叹:“仗义多为屠狗辈,古人诚不我欺。”
陈七星执意要留在城中,顾书青也不再多言,商量后,城还是得闭。因为真要几十万饥民跑进城中,那就完蛋了,饿疯了的人,可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不过虽然闭城,饥民也不可能完全放任不管,谣言化州有粮的,闭城不纳还不给粮,饥民非造反不可,所以先行在城外搭设粥棚,派官兵维持秩序并尽量加以解说,城中粮食有限,一日一顿粥也维持不了多久,可没办法啊,拖一天是一天吧。
三日后,腿快的饥民已经到了城外,随后越来越多。到了第五天,城外饥民至少已达到十万人以上,从城楼上望去,黑压压的,极为骇人,而饥民肚饿,日夜哀号,更是使人揪心断肠。
陈七星手中有粮食,就在第四日,尸灵子告诉他,又运了五万石粮来,但陈七星不能就这么把粮食发下去啊,这不是官粮,也不能借善人施舍的名义往下发。十五万石呢,天魄帝国有这样财雄势厚的善人吗?而且,陈七星另有想法。
祝五福死后,关山越似乎变了个人,几乎从来不笑,甚至话都极少。陈七星又疑心生暗鬼,在他面前压力非常大。给纪元治脸想讨得关山越欢心,结果适得其反;救顾书青拿下邵仁,这事似乎做对了,但对关山越的触动也不大。而当饥民如潮涌来,面对那数以十万计的饥民的哀哀哭号,关山越终于动容,这些日子帮着安抚灾民,眼光不再那么冷了,话也多了,祝五福死前那个外表疏淡而内里仁厚热血的关山越似乎又回来了,这就给了陈七星以触动。他凝思数日,想出了个主意。
随后几天,灾民越来越多,总量估计可能已经超过二十万,而城中存粮却是越来越少,即便是每日一顿粥,也已经撑不下去了。这一天,城外飞报,饥饿的灾民抢粥打翻了棚子,在有心人的组织下,想要打进城来了。
陈七星知道,机会来了,暗暗发出信号,随后与顾书青一起上了城头。
闹得最厉害的是西门,他们去的也是西门。离着城门口还有数里,便听得喧声如潮,一浪高于一浪,闻之让人丧胆,而想到这是些饿极了的饥民发出来的,又让人情不自禁的心中发酸。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