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寄江湖(122)

2025-10-09 评论


    万古雷一愣:“方天岳被革了职?”

    “不错,开封双义和郑风持贤侄书信来见老衲,老衲第二日就秘奏皇上,念其靖难有功,免去都督佥事之职,贬为庶民,永不录用,郑风等人没把这消息告知贤侄吗?”

    “原来如此!难怪方天岳入了精英会。郑风等人还未见到愚侄,所以不知此事。方天岳抓捕公冶大人,只怕是为了立功赎罪……”

    “何以见得?”

    “公冶大人之子公冶勋护卫建文帝逃亡在外,皇上认定公冶大人知道建文帝去向,因此定要把公冶大人捉拿归案……”

    话未完,道衍法师道:“贤侄不用再说,其实皇上并非定要捉建文帝,此中玄机老衲一直未曾对人说起。捉拿公冶大人,只是方天岳的主意,老衲断言,他不会把公冶大人交朝廷处置,因为他不可能再复官。”

    万古雷一怔:“师叔此言当真?”

    道衍法师道:“贤侄你试想,捉来建文帝又如何?杀了还是拘于狱中?”

    万古雷不假思索道:“天无二日,自然是杀了,留下终是祸害!”

    “建文帝何罪,该处死?”

    “这……小侄说不上来。”

    “既无杀的理由,杀了又如何向天下人交代?须知他是太祖传下的天子,比不得旁人。”

    “但若不杀,由其在外,倘若振臂一呼,仍有忠贞之士率兵勤王,燕王这龙椅又如何坐得稳?因此愚侄猜想,断不会饶恕了建文帝。”

    “贤侄忘了,皇上已照告天下,建文帝死于火中,有宫女指认尸骨,言之凿凿。倘建文帝不甘流亡,欲抛头露面,只要一口咬定是假冒建文帝,天下人又如何能辨得真假?”

    “这……师叔说得是,但总有忠贞之士……”

    “皇上已坐稳龙椅,天下臣服,况建文帝东躲西藏,怕被官府查觉,他决无胆量去投奔哪一个地方官员,而地方官员又有谁敢窝藏废帝?所以建文帝登高一呼,四方勤王之兵由各地涌来之事,断不会有,否则燕王又怎能挥兵直下京师,不战而克。因此,任建文帝四处飘泊,做个平民,总比捉来杀了的好!”

    “这是皇上亲口说与师叔的吗?”

    “没有,皇上从未对老衲议及此事。”

    “那么,只是师叔的推测?”

    “替建文帝剃度为僧的是僧官溥洽大法师,他还设坛作法诅咒皇上,可谓罪该凌迟处死,但老衲密奏皇上,请开释大法师,皇上准奏,非但不问罪,依然让法师做僧官。这事意味深长,贤侄当可从中悟出些道理!”

    “就是说,建文帝若知道这消息,就该明白,只要他不再以废帝身份出现,就无性命之忧,只管安心做他的和尚去……师叔,是这样的吗?愚侄的猜测不知对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何必说破?”

    万古雷叹口气,不再多说。

    道衍法师道:“方天岳又在公冶大人身上做文章,一是为了公冶小姐,一是为了贤侄。皇甫楠杀了令尊,必然对贤侄处处设防,不除去贤侄,他寝食不安。依老衲之见,若能抓获公冶大人一家,就可要挟贤侄。贤侄一时找不到他们,他们也会找上门来。”

    万古雷道:“师叔说得是,这皇甫楠不知藏在何处。若不往京师来,又去了哪儿呢?”

    道衍法师道:“皇甫楠是前锦衣卫官员,自不会藏在京师,只在京师设下耳目。依老衲推想,此人决不会隐在荒山野岭,盖因彼辈追求功名富贵,一向穷奢极欲惯了,怎耐得荒山之清苦,况古有‘大隐于市’之说,老衲料定他们一定藏在某个城之中,决不会错。”

    万古雷道:“多谢师叔点拨,京师分堂由欧炎主持,愚侄前往一探,或可得些消息。”

    道衍法师道:“除魔卫道,风险极大,贤侄多加小心,以后与愚师叔多加联络。”

    万古雷心急似火,辞别法师,径自到六顺巷去找宫知非,哪知人还未回来。罗斌留言上曾说,宫师叔等人在少华山寻他,真是不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公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