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豆老儿将鸡捡起来,用清水将泥土洗了去,从新放在锅里煮了一个开,用水盘捞出,端在桌上,自己暖了一角酒。自言自语:“一饮一啄,各有分定。好好一只肥嫩小鸡儿,那二位不吃,却便宜老汉开斋。这是从那里说起。”才待要吃,只见韩爷从外面又进来。豆老儿一见,连忙说道:“客官,鸡已熟了,酒已热了,好好放在这里。小老儿却没敢动,请客官自用吧。”韩爷笑道:“俺不吃了。俺且问你:方才那厮,他叫什么名字?在那里居住?”豆老儿道:“客官问他则甚?好鞋不粘臭狗屎,何必与他呕气呢。”韩爷道:“我不过知道他罢了。谁有工夫与他呕气呢。”豆老道:“客官不知。他父子家道殷实,极其俚吝,最是强梁。离此五里之遥,有一个卞家幢,就是他家。他爹爹名叫卞龙,自称是铁公鸡,乃刻薄成家,真是一毛儿不拔。若非怕自己饿死,连饭也是不吃的。谁知他养的儿子更狠,就是方才那人,名叫卞虎,他自称外号癞皮象。他为什么起这个外号儿呢?一来是无毛可拔。二来他说当初他爹没来由,起手立起家业来,故此外号止于‘鸡’。他是生成的胎里红,外号儿必得大大的壮门面,故此称‘象’。又恐人家看不起,因此又加上‘癞皮’二字,说明他是家传的吝啬,也不是好惹的。自从他父子如此,人人把个卞家幢改成‘扁家团’了。就是他来此吃酒,也是白吃白喝,尽赊帐,从来不知还钱。老汉又惹他不起,只好白填嗓他罢了。”韩爷又问道:“他那疃里,可有店房么?”豆老儿道:“他那里也不过是个村庄,那有店房。离他那里不足三里之遥,有个桑花镇,却有客寓。”
韩爷问明底细,执手别了豆老,竟奔桑花镇而来,找了寓所。到了晚间,夜阑人静,悄悄离了店房,来到卞家疃。到了卞龙门前,跃墙而入。施展他飞檐走壁之能,趴伏在大房之上,偷睛往下观看。见个尖嘴缩腮的老头子,手托天平在那里平银于,左平右平,却不嫌费事,必要银子比砝码微低些方罢。共平了二百两,然后用纸包了四封,用绳子结好,又在上面打了花押,方命小童抱定,提着灯笼,往后面送去。他在那里收拾天平。
韩爷趁此机会,却溜下房来,在卡子门垛于边隐藏。小童刚迈门槛,韩爷将腿一伸,小童往前一扑,唧(口丢)咕咚,栽倒在地,灯笼也灭了。老头子在屋内声言道:“怎么了?栽倒咧。”只见小童提着灭灯笼来对着了,说道:“刚迈门槛,不防就一交倒了。”老头子道:“小孩子家,你到底留神呀!这一栽,管保把包儿栽破。洒了钱渣儿,如何找寻呢?我不管——拿回来再平。倘若短少分两,我是要扣你的工钱的。”说着话,同小童来至卡子门,用灯一照。罢咧!连个纸包儿的影儿也不见了。老头子急的两眼冒火,小童儿吓的二日如灯,泪流满面。老头子暴躁道:“你将我的银子藏于何处了?快快拿出来。如不然,就活活要了你的命。”正说着,只见卞虎从后面出来,问明此事。小童哭诉一番。卞虎那里肯信,将眼一瞪,道:“好四攮的!人小鬼大,你竟敢弄这样的戏法。咱们且向前面说来。”说罢,拉了小童,卞龙反打灯笼在前引路,来到大房屋内。早见桌上用磕码押着个字帖儿,上面字有核桃大小,写道:“爷爷今夕路过汝家,知道你刻薄成家,广有金银,又兼俺盘费短少,暂借银四封,改日再还。不可误赖好人。如不遵命,爷爷时常夜行此路,请自试爷爷的宝刀。免生后悔!”卞龙见了此帖,顿时浑身乱抖。卞虎将小童放了,也就发起愣来。父子二人无可如何,只得忍着肚子疼,还是性命要紧,不敢声张,惟有小心而已。
要知后文如何,下回分晓。
且说韩二爷揣了四封银子回归旧路,远远听见江西小车,吱吱扭扭的奔了松林而来。韩爷急中生智,拣了一株大树,爬将上去,隐住身形。不意小车子到了树下,咯噎的歇住。听见一人说道:“白昼将货物问了一天。此时趁着无人,何不将他过过风呢?”又听有人说道:‘哦也是如此想。不然间坏了,岂不白费了工夫呢!”答言的却是妇人声音。只见他二人从小车上开开箱子,搭出一个小小人来,叫他靠在树木之上。
韩爷见了,知他等不是好人,暗暗的把银两放在树权之上,将朴刀拿在手中,从树上一跃而下。那男子猛见树上跳下一人,撒腿往东就跑。韩爷那里肯舍,赶上一步,从后将刀一搠。那人“暧哟”了一声,早已着了利刃,栽倒在地。韩爷撤步回身,看那妇人时,见他哆嗦在一堆儿,自己打的牙山响,犹如寒战一般。韩爷用刀一指,道:“你等所做何事?快快实说!倘有虚言,立追狗命。讲!”那妇人道:“爷爷不必动怒,待小妇人实说。我们是拐带儿女的。”韩爷问道:“拐来男女置于何地?”妇人道:“爷爷有所不知。只因襄阳王爷那里要排演优伶歌妓,收录幼童弱女。凡有姿色的总要赏五六百两。我夫妻团穷所迫,无奈做此暗昧之事。不想今日遇见爷爷识破,只求爷爷饶命。”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石玉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