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又事先备下了一个长相酷似李密的人,乘双方激战之际,忽令左右将那个相貌酷似李密的人押到阵前,率众齐呼:"李密被活捉啦!李密被活捉啦!"
李密的部下闻听,顿时哗然,群龙无首,整个大军当即全线溃败!李密不及招架,最后,在左右几十个武卫的拚死护卫下,杀出一条血路,仓皇逃到大唐帝京长安,归降到李渊属下……
东京内外,重归大隋治下。
东京重归不久,向以忠臣自诩的王世充突然凶相毕露:即刻威逼杨侗禅位于自己。因杨侗不肯听从,他竟命侄子王仁则缢杀了杨侗,自立为帝,改国号大郑。
王世充废隋建郑之后,王仁则被封为郑国的荆王爵号,并晋为屯卫大将军。在柏谷屯设州,更柏谷屯为轘州。仍命王仁则驻扎于东京外围,负责轘州等东京周边诸镇的镇守和兵马调度。
王仁则驻扎轘州之后,对州城附近的柏谷寺和少林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虽说堂弟王拔柱与少林寺僧因寻粮之争中杀了两人,可王拔柱之死,毕竟也是为了军粮。他若不为王拔柱报仇,以后谁还会再为他卖命?故而,见局势稍定,便上表请郑帝王世充诏准解散少林寺,并驱散众僧!
王世充拦阻道:"唉!仁则啊!你要知道,眼下天下大势,夏、唐、郑呈三分鼎立之势。大郑与李密的几年争战,已经是元气大伤,近期军报连连告急,唐军又从西部一路攻入我大郑领地。短短两月,我大郑江山便十去五六。若不是求助窦建德的夏军帮我扯住唐军,东京只怕已不再王姓了!眼下夏、唐两军对峙,也不敢掉以轻心。即使夏军能一举击败唐军主力,我大郑仍旧还是吉凶未卜——那姓窦的早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很可能还会反过头来,再一举灭掉我大郑啊。
"当初,拔柱不知轻重,偏要去招惹那些不要命的少林和尚,还无缘无故地杀了人家两个人。不是朕不许你为拔柱报仇,少林寺位居大郑之地,又距东京甚近,下院十数个,信众更是不计其数。若能收抚为我所用岂不甚好?即使不能收抚,也用不着为一帮和尚大动干戈损兵折将了。其实,他们一向所倚者,统不过隋文帝当年所赐的万亩寺田。正是凭着这万亩良田,少林寺才能供养得起众多的僧人,并聚拢起众多的居士佃户。他们若是实在不识时务,其实,朕一道诏书完全就能收回那些寺田。没了粮地,自然就是树倒猢狲散,哪里还用得着费一刀一剑?"
王仁则道:"陛下教导的是。只是,臣以为,即使诏命收回寺田,眼下一时,粮食仍是我军燃眉之急。小小一座寺院,一两万亩的良田,按一千个人头,一年也就吃五十万斤粮,不算居士布施,一年至少也可省下三五十万乃至百八十万斤粮的。侄儿的手下已经打听出了,他们寺后的柏谷墅山林一带有许多的秘密粮窖。我估计,少林寺几年省下来的存粮,至少也在一二百万斤以上!侄儿以为,若能把这些粮食弄来,好歹也可救我大郑军一时之急!"
"你们查了两三年了,除了人家主动送来的十万斤粮谷,至今也没见你们查出一粒粮食来!眼下,你不能再给我节外生枝了!你若认定那里有粮,既可以先派人悄悄去寻找,也可以再张口去借。他们若是不肯相借,你们寻到哪里有粮,那时再派兵去搬也好,去抢也罢,他们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降龙罗汉慧玚来到柏谷寺,告知众僧:郑帝王世充再次派人到上院少林寺找善护师叔借粮。这次,上座善护派人赶到东京,奉上开皇年间隋文帝赐予的一些金银诸物,以此寺中已无粮可借……
王世充看到寺里送到东京的诸多金银,就是想发作,一时也找不到什么理由——眼下,粮食虽是郑国朝廷赖以支撑的唯一急需,可是,人家奉送的这些金银,并不比他们张口所借的粮食数量价值更菲。所以,一时也无计可施了。
柏谷寺的众僧便发觉:最近几天,柏谷坞一带的山岩丛林,常常会出现一些面目陌生的打柴人、牧羊人和采药人……
多年以来,柏谷寺僧与附近几处庄子的百姓你来我往甚是密切。除了每年的夏秋两季上山交租,山下村里的百姓,凡是家中遇有病灾之时,寺里只要听说了,多会主动前往救济。甚至百姓家中有了红白喜事,寺僧也会派人前往凑个份子。彼此之间一向从未曾谋过面者,实在少之又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